一粒米的诞生——中国农耕文化艺术展(第二单元 | 岁时耕种——农事体系与美学)

来源:发布时间:2025-08-21 作者:点击:


02.岁时耕种

农事体系与美学


图片


FARMING CULTURE



以《耕织图》视觉传统为核心,本单元呈现古人如何用艺术建构农耕时序。南宋楼璹首创的耕织诗画体系,经元代程棨、清代焦秉贞等人不断重构,形成"图像农书"的特殊门类。展品涵盖《春耕草堂图》《高宗御题农具十咏图》册等佳作,细腻描绘了耕种的田园风光以及农具,不仅呈现了古人农事活动的辛劳与智慧,更通过艺术视角展现了农耕文化的独特韵味与美学价值。


图片

清代 陈枚 耕织图册(二十三开)—耕、浸种

绢本设色 26.5cm×29.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由官方出版《佩文斋耕织图》,康熙帝亲自写序作诗,而图版则出自院画家焦秉贞之手,再由朱圭镌刻完成。本幅详绘旧日农家耕种稻谷与养蚕织布的程序。据其上高宗乾隆四年(一七三九)跋云,此册乃为体念圣祖重农桑,勤恤民隐之心,而命臣工再绘前图,并录旧作于上,故不论诗文、画风均与康熙年之作相类。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清代 禹之鼎 春耕草堂图

绢本设色 30.4x128.7cm

湖南博物院


《春耕草堂图》中桃红柳绿,春水潺潺。画面中部的主人翁是位年近花甲的朝廷命官。他头戴草帽,右手拈须,左手向背,站在河沿正视前方,人物形态极为传神。旁有两童侍立,一童持杖,一童背书卷。图左侧是郊外,草庐茅舍,城廓依稀,花木正茂。远处是一片桃花林,一农夫在田中赶牛耕作。背景是一派春意盎然、农事正忙的景象,把春天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画家无论是在构图、笔墨技法,还是敷色染彩上,都体现出极深的造诣。


图片

清代 董诰 万春集庆图册(十开)之四 万亩春耕

纸本设色 22.9x2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万亩春耕。

历代题跋:1.本幅,楷书。农功终岁始于春。东作初开胍土新。畎亩辛勤事奋锺。恰连宿润净浮尘。

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三编(养心殿),第二册,页861-862;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1;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六册,页334-337。


图片

清代 金廷标 春野新耕图轴

绢本设色 97.8x47.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中呈现春季农家耕种的繁忙景象。画面右侧几个农夫正在耕地、挑水,树下有几个孩童正聚在一起嬉闹,左侧有人骑马踏青而来;远处的江心有小船驶过,泛起涟漪。青山绿树,农家繁忙,好一幅热闹的乡村之景。


图片

清代 黄钺 画春台同乐册(四开)之三 春雨新耕

纸本设色 14.8x36.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本幅,楷书。春雨新耕。

历代题跋:清仁宗,本幅,楷书。雪融脉土洽千畦,霑沐仲春雨一黎,宿润含膏利耕作,依依杨柳绿初齐。(印记:契妙)

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三编(圆明园九洲清晏),第八册,页3625-3626;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3;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七册,页68-69。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清代 董诰 寿寓登丰图册(十二开)

纸本设色 28.9x19.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臣董诰恭画。

作者印记:臣、诰。

历代题跋:1.本幅,楷书。欣霑液雪降初冬。兆协年前三白逄。玉积鳞塍标上瑞。同云飞屑素霄浓。丁丑(公元一八一七年)孟冬御题。印记:嘉庆御笔。

收藏著录: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1;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六册,页342-345。


图片

清代 黄钺 画春台熙皋册(十六开)之十一 稻陇香风

纸本设色 29.2x35.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作者款识(楷书):稻陇香风。

历代题跋:清仁宗,本幅,楷书。平畴嘉稻卷朝凉,柳陌风来䆉稏香,刈穫耘锄各应候,西成万宝遍登场。(印记:几暇怡情、得佳趣)

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三编(圆明园奉三无私),第七册,页3576-3577;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3;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七册,页84-89。


图片

清代 黄钺 画乐郊庆岁册(十开)之一 江村获稻

纸本设色 18x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款识:本幅,楷书。江村获稻。

历代题跋:清仁宗,本幅,楷书。绿满平畴嘉稻盈,江村乐岁庆西成,连塍收获登仓廪,跻彼公堂称兕觥。(印记:澂观)

鉴藏宝玺: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三编

收藏著录:石渠宝笈三编(宁寿宫),第七册,页3455-3456;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3;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七册,页98-101。


图片

清代 佚名 张师诚跋豳风十二月图说图册(三十九开)之三十四 十月获稻

绢本设色 36.4x3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历代题跋:张师诚。对幅,楷书。十月获稻说。郑笺曰。获稻而酿酒以助其养老之具。孔疏曰获稻为酒。按蔡邕月令章句云。十月获稻。人君尝其先熟。故在季秋九月。熟者谓之半夏稻。稻有糯秔二种。其黏者为糯。一名秫。可以酿酒。其不黏者为秔。可以作饭。二月种秫。稻有芒者为秔。无芒者为糯。尔雅稌稻。郭注今沛国呼秫。释文引字林云。糯黏稻也。秔稻不黏者。是黏与不黏虽殊。其为稻一也。周颂曰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月令曰乃命大酋。秫稻必齐。大酋酒官之长也。故郑注云古者获稻而渍米曲。至春而为酒是稻之用于酒为多。观下章纳禾稼之文。则作饭之秔已有专咏。故笺疏皆以此句专为春酒而设。上言八月其获此。又言十月获者得气先后之故。要终言之。至于十月也。苏辙曰。养老者必有酒以助养其气。朱善曰。果酒嘉蔬非不可以及少者而介眉寿之意多。此豳人之老所以长寿考欤。


收藏著录: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158;故宫书画图录,第二十七册,页204-211。


图片

近现代 钱松嵒 江南稻香

纸本设色 25.8x61cm


画面上,江南水乡的风光跃然纸上,一片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近处,稻田金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钱松嵒先生以细腻的笔触,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富饶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幅画不仅展现了江南稻香的美丽景色,更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滑动查看

清代 徐扬 绘高宗御题农具十咏图册(十开)

纸本设色 38.1x34.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徐扬精心描绘了清代农耕时使用的各种农具,如犁、耙、耧车等。


这套图册不仅体现了清代宫廷对农耕文化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尊崇。每一幅画面都生动再现了农具的使用场景,从耕田、播种到收割、加工,全面展示了清代农耕的全过程。高宗皇帝的御题诗文,更是赋予了这些农具以文化内涵,使它们成为了艺术与历史的双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