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嘉宾——中国历代西园雅集主题艺术展(第四单元 | 墨林疑踪——西园雅集的实相与幻影)

来源: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点击: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模块四:墨林疑踪

——西园雅集的实相与幻影

图片


本模块聚焦于艺术史领域的百年公案,即《西园雅集图》的真实性疑云。北宋元祐元年(1086 年),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十六位名士于驸马王诜的西园举行雅集。相传此次雅集由李公麟作画、米芾题记,然而其真迹早已失传,不复存在。历代摹本呈现出显著的矛盾之处:仇英的青绿本中,苏轼现身于竹林;而马远本里,苏轼则被置于松林。该事件的相关文献最早见于南宋米宪刊本《宝晋英光集》,但宋元时期的著录中并未记载李公麟的亲笔之作,这引发了学界对于该事件真实性的持续论辩。

此模块以五件明清时期的主题画作作为实证。仇英的重彩本对雅集场景进行了重构,尤求的白描本显露了粉本传承的痕迹,以此揭示摹本的演化脉络。三件题跋形成了观点交锋:陈继儒在《妮古录》中直斥“雅集乃后人杜撰”;董其昌的题跋则反称“虽幻亦真”。并列展现董其昌的《西园雅集序册》,构成了文本与图像的互证链。

西园雅集已超越单纯的历史事件范畴,成为文人理想的“视觉图腾”,承载着从南宋至明清时期人们对元祐精神的集体追慕。最终表明,关于《西园雅集图》真伪之辩,已让位于文化符号的永恒再生。 


图片

名称:春游赋诗图卷(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 马远

尺寸:29.5cm×302.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 宋代


图片


图片

《春游赋诗图卷》细节


在历代《西园雅集图》摹本中,《春游赋诗图卷》的再创作尤为精妙:既遵循米芾《图记》的核心场景描述,又突破原有人物组合定式,隐去"西园"题名进行创新重构。作品融合宋代山间行旅图的自然野趣与园林文集图的人文雅韵,以溪畔策杖、岩下赋诗等新叙事单元,构建出"雅集精神"的开放性视觉诠释,成为摹本谱系中最具突破性的转化范例。


图片


图片

名称: 西园雅集图轴

作者: 仇英

尺寸:诗塘二21.9x31.6cm 诗塘一22.2x31.5cm 本幅30.4x31.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图片

名称:西园雅集图轴

作者: 尤求

创作时间:1571年

尺寸:106.7×31.8cm

材质:纸本水墨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在尤求与仇英的《西园雅集图》中,风格技法的高度相似性使前者常被视为后者的创作底稿。虽传统记载尤求为仇英女婿(存年代争议),其参与师门创作确属合理,但需警惕明代苏州片作坊的仿制背景——两作皆具典型"苏州片"特征:仇英本重彩鲜丽迎合市场,尤求本粉本线条显露摹写痕迹。当职业画工系统性仿制仇英画风时,这两幅或同为作坊托名生产的"雅集主题商品",折射明代艺术市场真伪交织的生态。


图片

名称:自书七言律诗卷

作者: 文徵明

尺寸:44.5x317.51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图片

名称:摹李公麟莲社图轴

作者: 文徵明 仇英

创作时间:1520年

尺寸:本幅92x55.5cm;诗塘:25.4x55.5cm

材质:纸本青绿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苏州片绘画托名仇英,主要原因在于文徵明的影响。文徵明是仇英的伯乐,将其引入苏州文人圈。他不仅早期委托仇英绘制“潇湘二神”,后期更凭借自身影响力,为仇英争取到进入各大收藏家临摹古画的机会,这对仇英艺术成长至关重要。

文徵明作为文人,对“西园雅集”题材极为向往。由此推测,仇英很可能确实创作过一幅立轴式《西园雅集图》。若此画存在,后世仿品在布局上保留其基本框架,便有了合理的解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称:西园雅集图卷

作者: 唐寅

尺寸:本幅 35.8x329.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图片


图片

《西园雅集图卷》细节


此卷托名唐寅的《西园雅集图》描绘北宋苏轼、米芾等十六名士在王诜西园赋诗作画的场景。虽署名唐寅并钤“唐寅私印”,然其工谨的斧劈皴山石与细腻的衣纹线条,与唐寅典型洒脱放逸的画风存在差异——唐寅师从周臣却以“化浑厚为潇洒”著称,笔法多融南宋院体的刚劲与文人画的秀逸。

卷中人物分组合奏:苏轼执笔题石、米芾昂首题壁、僧人坐蒲团论道,侍童煮茶添香,场景繁密工丽。吴湖帆曾赞其“人旬姿态各具神情”,但指出仇英亦难企及的评语,恰反衬此作可能出自明代苏州片作坊对唐寅风格的程式化摹仿,而非其亲笔的率性真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名称:西园雅集序册(十五开)

作者: 董其昌

创作时间:1629年

尺寸:66.2x39cm

材质:绫本墨笔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董其昌记载李公麟(字伯时)曾创作过两幅《西园雅集图》:第一幅作于元丰年间,在王诜(王晋卿)都尉府邸;第二幅作于元祐初年,在赵令穰(安定郡王德麟)宅邸。董其昌本人曾在长安购得一面团扇,扇面绘有此图并有米芾(米襄阳)精楷题字,但无法确认所摹是哪个版本。此外,他还见过另一幅由仇英所摹、文嘉(文休承)题跋的《西园雅集图》。


图片

名称:罗汉册(十八开)

作者: 丁云图 

尺寸:30.9x31.2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 明代


而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艺术史上还是较为常见的,例如现在很多定义成南宋无款小品山水画就有很多可能是明代苏州片或扬州片的产物,也正是这些让艺术史更为丰富且有趣。



图片


结语


本次展览“墨韵雅集:西园的回响”,以四个篇章——“兰亭邺水:文会传统的先声”、“元丰星聚:西园雅集的诞生”、“风雨吞竹:西园雅集群像”、“墨林疑踪:雅集的实相与幻影”——带领我们溯流而上,探寻中国文人雅集精神的源流与演变。

文人雅集,其风初肇,意在求贤。魏晋以降,隐逸之风渐炽,五代山水画的勃兴,可视作此种心绪的外化投射。而至宋代,文人们于入世与出世间寻得精妙的平衡点——“市隐”,即在繁华尘嚣中开辟一方心灵净土。

“西园雅集”正诞生于这一独特文化语境之中。它汇聚了北宋文坛艺苑的璀璨群星,其场景被后世反复追摹、想象与重构。它仿佛标志着“市隐”理想的某种终结点——一个在经历宦海浮沉、世事风雨后,文人们共同构筑的精神桃源。然而,展览末章“墨林疑踪”亦揭示,这辉煌的雅集本身,其确切形貌与细节,在历史长河中已变得朦胧难辨,或许它本身就是一个被高度理想化、寄托着后世无限向往的虚幻终结点。

从兰亭的流觞到西园的翰墨,从求贤的初意到“市隐”的平衡,再到理想化的终章与虚实交织的迷踪,展览不仅呈现了文人雅集传统的脉络,更揭示了其背后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与永恒追求。西园雅集,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其魅力正在于它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心灵投射的幻影,在“实相”与“幻影”之间,闪烁着不朽的人文光辉。

图片



往期回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