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风问雅——中国古代扇艺美学展(三)

来源:发布时间:2025-07-17 作者:点击: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01

市井风骨

第三单元

图片
图片


风雅并非是古代上层社会和文人的专属,在那些被遗忘的市井角落,扇子的故事在匠人粗糙的指节下、商贩嘶哑的吆喝声中、顾客挑选的目光里被讲述着。无论是描绘街头市井的绘画,还是记录地区风物的书籍,在里面都能找到大众对扇子的追捧。


1

货郎图卷

图片

作者:李嵩

朝代:宋代

尺寸:25.5cm x 70.4cm

材质:绢本浅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他身后的担子上可以看到一把芭蕉扇,旁边似乎还有用作售卖的扇子。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扇子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身影。

2

画扇货郎图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尺寸:27.9cm x 27.9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圣路易斯博物馆

此册页是明初宫廷绘画的典范之作,此前被认为出自南宋李嵩之手。方形构图左侧是一位卖茶点的童子,他正与一位画扇的画家争夺几个小男孩的注意力,画扇的画家则在右侧两棵盘根错节的松树下摆设摊位。可见明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画扇为生的流动小贩。

3

明人货郎图轴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尺寸:不详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件明代人画的货郎图,货郎身背的担子上面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从他面前上方的杆子上,我们能够看到挂着各式扇子——羽扇、团扇、折扇,且团扇和折扇上还画有精美的竹子、兰草等图案,可见当时流行的扇子款式十分丰富。

4

清明上河图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张择端

朝代:宋代

尺寸:24.8cm x 52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在众多市民当中,我们仍能够找到手持纨扇的人,或遮阳或掩面,在当时团扇仍是主流。

5

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仇英

朝代:明代

尺寸:28.5cm x 100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画家仇英摹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而成的,所描绘的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人民生活实景。画中三处扇铺,似乎是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功能,两处高档一些的扇铺,店内陈列的多是文人折扇,也有团扇,而另一处扇铺中扇子的摆放则没那么讲究,所卖应该是蒲扇、芭蕉扇一类。

6

清明上河图卷

图片
图片

作者:仇英(传)

朝代:明代

尺寸:不详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牛津大学伯德利图书馆

这件《清明上河图》无疑是托名仇英的赝品,应该是“苏州片”版本,但从画面中仍可以看到和其他几个版本相比,对卖扇人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固定的卖扇店铺,店主身后陈列着各式团扇;而在街道上的另一处,一位老妪拿着一根长竿,上面插满了各式团扇,便于沿街叫卖。

7

皇都积胜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尺寸:32cm x 2182.6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幅画是明代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画中描绘的是中国明代北京城商业繁荣、贸易发达的景象。画面中皇都北京盛况空前,各个城门巍峨耸立,画中人物形形色色,有农夫、工匠、商人、官员、士兵、艺人等等,涉及各行各业。其中手持折扇的人物随处可见,商贩的小摊上也可见折扇与其他文房用品摆在一起售卖。

8

太平春市图卷

图片

作者:丁观鹏

朝代:清代

尺寸:160cm x 80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平春市图》卷为清代宫廷画师丁观鹏奉敕绘制。画卷描绘太平盛世的新春市集,除了各式摊贩,也有挑担沿街叫卖的货郎。其中有一队流动戏班,戏曲艺人正手持扇子表演。折扇的流行也成为江湖卖艺人的重要道具,而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就以一把扇子为线索,串联起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


市井的烟火与文人的风雅,在这方寸之间的扇子融为一体——匠人的掌心摩挲出温润扇骨,转身便成了文人袖中的诗画载体。扇子既是称斤论两的货物,又是千金难求的艺术;既承载着升斗小民的生计,也托举着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图片

结语



虽然现代科技早已取代了扇子的实用功能,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成为艺术。当人们在快节奏的今天依然愿意手持一把扇子,这种选择正是艺术生命力的最好诠释。竹骨间的榫卯,承载着匠人对“天工”的敬畏;绢帛上的墨迹,记录着文人“以画载道”的抱负。

执风问雅,我们今天回望这些扇子,不仅是在欣赏它的工艺,更是在触摸一种消失的生活哲学——在慢节奏的时代,人们愿意为一柄扇子倾注数年光阴,愿意在方寸之间经营万里河山。这种对“微物之神性”的信仰,或许正是现代人最缺失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