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执风问雅——中国古代扇艺美学展

发布时间:2025-07-14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图片

前言



“风,起于青萍之末;而雅,藏于怀袖之间。”

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扇子从来不只是纳凉的工具。它是帝王仪仗的威仪,是文人袖中的风骨,是闺阁女子的心事,也是匠人指尖的宇宙。从新石器时代的羽仪之舞,到唐宋团扇上的工笔花鸟,再到明清折扇间的泼墨山水,一把扇子,开合之间,折叠的是千年的东方美学与精神世界。

此次展览分为形制天工咫尺乾坤市井风骨三个单元,展示千年扇艺之美,它们不仅是器物,更是中国人对“方寸之间,气象万千”的永恒追求。

01

形制天工

第一单元

图片
图片


从新石器时代陶寺遗址的"仪仗扇"雏形,到明清文人袖中的折叠清风,扇的形制演变暗合礼制变迁与生活革命。本单元通过仪仗扇——团扇——折扇的三次演变,解读竹木牙角如何被赋予"骨相",成为古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1

竹扇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春秋晚期

尺寸:扇柄长度37厘米,扇面宽度25厘米

材质:竹

收藏机构:不详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竹扇实物,源自江西靖安县李洲坳东周古墓,这把短柄竹扇,亦被人们称作“便面”。其形态犹如厨刀,扇柄长度为37厘米,扇面宽度则为25厘米,以精细的竹工艺编织而成。经过考古专家严谨考证,此竹扇诞生于春秋晚期,距今已有2600至2500年的历史。这把竹扇不仅是我国出土的最古老扇类实物,更因其保存之完好而被誉为“中华第一扇”。

2

步辇图

图片

作者:阎立本

朝代:唐代

尺寸:38.5cm x 129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步辇图》画的是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事件。太宗两侧两位宫女各执一扇,这种长柄扇在古时是一种仪仗扇,作为贵族出行时为他们“障面”的一种遮尘蔽日的工具,后来用作贵族帝王权威的仪仗。早期扇子(如商周时期的"翣")多为羽毛或织物制成,用于帝王仪仗,象征权力与威严。

3

汉光武帝图

图片

作者:仇英

朝代:明代

尺寸:32.3cm x 30.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大殿中置扇的用处,并非在户外用以障尘蔽日,而是使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轻易露其颜面。在这里,扇子的装饰和礼仪的功能更加凸显,而实用性功能退居其次,扇子增加了为统治阶级修饰威严的作用。在后来发展过程中,仪仗扇在数量、规格和质地上都有了更严格的区分,成为统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4

簪花仕女图

图片

作者:周昉

朝代:唐代

尺寸:46cm x 180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画面描绘了宫廷妇女闲散的生活情态。她们衣着华丽奢艳,闲适无事,在庭院中漫步、拈花、拍蝶、戏犬、赏鹤、沉思。所绘妇女形象皆体态丰腴、肌肤肥厚、衣饰色泽浓丽。画面居中的仕女手执长柄扇,为她面前的贵族女子扇风纳凉。长柄扇在古代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取风遮阴,古代贵族少有自己打扇者,莫不役使奴婢仆从为他们扇风驱热。

5

桃花仕女图

图片

作者:刘松年

朝代:宋代

尺寸:14.2cm x 24.9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团扇兴起于汉代,与长柄扇不同,短柄扇为持扇人自用,具有轻便、小巧的特点,功能上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可以祛暑、招风、纳凉,另一方面,短柄扇也具有个人装点修饰的作用,女子可以用其掩面遮羞,装点仪态。宋代团扇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藉由宋代文化的繁荣,团扇更是成为艺术的载体,或本身便成为艺术品。

6

听琴图

图片

作者:赵佶

朝代:宋代

尺寸:147.2cm x 51.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绘画中团扇多见于各类仕女图,现在人往往误以为团扇是女子专用,但其实团扇在古代使用时并无性别限制,如这件宋徽宗所绘《听琴图》,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团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

7

燕寝怡情图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清代

尺寸:40cm x 3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折扇于公元8世纪起源于日本的桧扇,后来经高丽在北宋时期传入中国。折扇虽为舶来品,却在中华文明的滋养下生根发芽,衍生出独特的中国韵味。《燕寝怡情》画册描绘的是明清时期古代贵族的家居生活场景,此页中男子正与妻妾一同绘制折扇,赏弄把玩,可见到明代,折扇已经流行起来,受到文人的喜爱。

8

桐荫品茶轴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清代

尺寸:184cm x 9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图绘仕女手持纨扇在繁茂的梧桐树下静心品茶的情景。此图表现了四处不同的空间环境,即仕女所在的庭院、陈设书架的室内、有红色围栏的回廊,以及回廊外种有青竹的庭院。她手中薄纱制成团扇精致优美。

9

河东夫人像

图片

作者:吴焯

朝代:清代

尺寸:119.5cm x 62.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

这件作品题跋是清代画家吴焯所作的柳如是肖像,但据高居翰判断,这并非如题跋所言是柳如是肖像,而是康熙年间对一位理想化的、非特定的美貌妇人所作的再现绘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件作品看到清代折扇的流行,以及折扇在传统人物画和肖像画中的身影。折扇也并非男性专用,女子持折扇的绘画在清代并不鲜见,是当时的社会风尚。


从王侯的威仪到闺阁的私语,从竹篾的朴素到紫檀的雍容,扇骨开合间折叠的是一部微缩的中国社会史。当宋代市民接过唐宫团扇,当明代文人以折扇替代剑佩,形制之变实则是权力与风雅的流转。


02

咫尺乾坤

第二单元

图片
图片


自宋徽宗《枇杷山鸟图》扇面入藏故宫,扇面终与立轴并尊。本单元以书画合璧为线索,呈现纨素之上的诗画中国。山水、花鸟、人物在扇面空间中进行了视觉经验的重构。观者更是在方寸之间,体会广袤天地。


1

楼台夜月图扇

图片

作者:马麟

朝代:宋代

尺寸:24.5cm x 25..2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马麟之父马远是宋光宗、宋宁宗两朝(1190-1224年)画院待诏,马麟画承家学,擅画人物、山水、花鸟,用笔圆劲,轩昂洒落,画风秀润处过于乃父。宋代存世团扇图页数量颇多、题材丰富,此作便是山水扇面。从画面边缘笔锋的连贯和残缺的印章可知,团扇图页多为在原作中人为裁切出扇面,已便重新构图来诠释作品。

2

猿猴摘果图扇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尺寸:25cm×2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除山水以外,花草、翎毛、走兽也是团扇常见的绘画题材。此作画猿猴摘果图,深山野林中,黑白二色的三只猿猴攀援栖止于树枝上,形神兼备。点景中枯黄的树页、红色的果实,以及丛生的小草和细竹,不仅打破了山石的呆板,而且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从而增添画面的自然之趣。

3

林檎花图团扇页

图片

作者:赵昌(传)

朝代:宋代

尺寸:24cm x 25.6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荏原畠山美术馆

此画为南宋时期最为盛行的折枝画,也是传世南宋院体花鸟画的名品。作者运用没骨画法,晕染傅彩技巧精湛,粉色浓重,线描细而有力,形象精准,因此被传为擅长没骨折枝花卉画的赵昌所画,也有学者认为此画为南宋前期优秀的画院画家作品。

4

荷花蜻蜓图纨扇页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元代

尺寸:24.4cm x 25.3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上海博物馆

虽然元代水墨画的发展使花鸟画的抒情写意得到进一步加强,但继承宋代院体风格的作品仍有一定数量,本图即为其中之一。古代花鸟画中的物象常被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荷花因出淤泥不染而被用以形容人品高洁。本幅作者以石绿和水墨绘荷叶,虽然画的是荷叶背面,但细致的描绘使叶脉清晰可见。荷叶边缘和花瓣用较重的墨色勾勒轮廓,层次丰富。

5

山水图扇

图片

作者:沈周

朝代:明代

尺寸:17.7cm x 54.3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

宋元以后,折扇传入中国,明建文、永乐时日本还将折扇作为贡品进贡中国。但折扇在中国流行之初也受到传统观念的抵制,据清人王廷鼎《杖扇新录》所载,最早佩用折扇的尽属妓女之流,而保守的良家妇皆用团扇。折扇由于“轻而有风”等诸种优点,得以很快普及到民间,成为夏季必不可缺的招凉之具。文人也喜欢在折扇上题字作画,自用或馈赠他人。

6

雨竹扇面

图片

作者:唐寅

朝代:明代

尺寸:18cmx54.2cm

材质:金笺墨笔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折扇不同于团扇,一方面由于折扇的形制,画家须得在弧形扇面上经营位置构图;另一方面,折扇可以折叠的特点,也使得扇面的内容更添一份神秘。这张雨竹扇面中,右首端有祝允明题跋,左边尾端有唐寅本人题跋落款,画面中间一丛竹子挺立雨中,墨色浓淡使得画面更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7

水仙扇

图片

作者:孙克弘

朝代:明代

尺寸:不详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此幅水仙,作者依扇面形状而作,左侧为丛竹,在浓墨所画竹叶之间,几株水仙挺立而生,叶子横向铺满扇面,又在扇面中线两侧各开出若干水仙花,构图精妙,花叶丛生却不显杂乱,反而生动有趣。明清时期,折扇已成为社会的流行风尚,尤其受到文人的喜爱,扇面所绘也多是体现文人审美趣味的内容题材。

8

奇峰图扇页

图片

作者:石涛

朝代:清代

尺寸:17.5cm x 4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此幅应是原济晚年之作。图绘黄山两处重要景观莲花峰和文殊院。构图新颖大胆,极尽含蓄隐现之妙。画幅中部的莲花峰以“截取法”表现,重点刻画了交叠错落的山顶,其山腰以下的部分利用“无中生有”的艺术手法,通过虚无缥缈的白云将它隐去,从而反衬出此峰的高深与雄伟,令整个画面也由此成为一个烟云流动、气势壮丽而又深邃空灵的小世界。

9

双蟹图扇页

图片

作者:张槃

朝代:清代

尺寸:不详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清代折扇绘画的题材较前朝有了拓展,一些相对世俗的母题也进入扇面的世界中,如此件作品的螃蟹,画面布局需适应扇形弧度,张槃巧妙利用扇面空间,双蟹一正一侧,形成动态平衡,留白处题款补空,体现虚实相生的传统美学。此作以小品花鸟入扇,反映清代折扇绘画的世俗化倾向,即从纯粹文人雅趣向大众审美的拓展。

10

芦雁图扇页

图片

作者:边寿民

朝代:清代

尺寸:17.4cm x 52.5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清代折扇除了实用功能,其礼物属性也更加显著。此图便是是作者送给友人的画作。图绘两只大雁在芦塘边,欲行又止的情景。边寿民为了画好雁,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每日细致观察雁的行、卧、翔各种姿态,故其笔下的大雁,符合解剖学,具有造型生动写实的特点。此图不打图稿,直接以墨或色加以绘制,显示了一定的艺术水准。


无论是团扇还是折扇,艺术家在纤薄的绢纸之上,以笔墨丹青经营万里河山,他们以扇面绘画向我们证明:空间可折叠,意境永无疆。自此,每一缕扇动的清风,都穿梭在广阔的心胸之间。

01

市井风骨

第三单元

图片
图片


风雅并非是古代上层社会和文人的专属,在那些被遗忘的市井角落,扇子的故事在匠人粗糙的指节下、商贩嘶哑的吆喝声中、顾客挑选的目光里被讲述着。无论是描绘街头市井的绘画,还是记录地区风物的书籍,在里面都能找到大众对扇子的追捧。


1

货郎图卷

图片

作者:李嵩

朝代:宋代

尺寸:25.5cm x 70.4cm

材质:绢本浅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他身后的担子上可以看到一把芭蕉扇,旁边似乎还有用作售卖的扇子。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也向我们展示了扇子在寻常百姓生活中的身影。

2

画扇货郎图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尺寸:27.9cm x 27.9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圣路易斯博物馆

此册页是明初宫廷绘画的典范之作,此前被认为出自南宋李嵩之手。方形构图左侧是一位卖茶点的童子,他正与一位画扇的画家争夺几个小男孩的注意力,画扇的画家则在右侧两棵盘根错节的松树下摆设摊位。可见明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以画扇为生的流动小贩。

3

明人货郎图轴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尺寸:不详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这是一件明代人画的货郎图,货郎身背的担子上面各式商品琳琅满目,从他面前上方的杆子上,我们能够看到挂着各式扇子——羽扇、团扇、折扇,且团扇和折扇上还画有精美的竹子、兰草等图案,可见当时流行的扇子款式十分丰富。

4

清明上河图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张择端

朝代:宋代

尺寸:24.8cm x 528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后段描写的是市区街道,城内商店鳞次栉比,街上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驼络绎不绝。在众多市民当中,我们仍能够找到手持纨扇的人,或遮阳或掩面,在当时团扇仍是主流。

5

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仇英

朝代:明代

尺寸:28.5cm x 1007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辽宁省博物馆

画家仇英摹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创作而成的,所描绘的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人民生活实景。画中三处扇铺,似乎是适应不同人群不同功能,两处高档一些的扇铺,店内陈列的多是文人折扇,也有团扇,而另一处扇铺中扇子的摆放则没那么讲究,所卖应该是蒲扇、芭蕉扇一类。

6

清明上河图卷

图片
图片

作者:仇英(传)

朝代:明代

尺寸:不详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牛津大学伯德利图书馆

这件《清明上河图》无疑是托名仇英的赝品,应该是“苏州片”版本,但从画面中仍可以看到和其他几个版本相比,对卖扇人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固定的卖扇店铺,店主身后陈列着各式团扇;而在街道上的另一处,一位老妪拿着一根长竿,上面插满了各式团扇,便于沿街叫卖。

7

皇都积胜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尺寸:32cm x 2182.6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幅画是明代中后期北京城繁胜景况的再现。画中描绘的是中国明代北京城商业繁荣、贸易发达的景象。画面中皇都北京盛况空前,各个城门巍峨耸立,画中人物形形色色,有农夫、工匠、商人、官员、士兵、艺人等等,涉及各行各业。其中手持折扇的人物随处可见,商贩的小摊上也可见折扇与其他文房用品摆在一起售卖。

8

太平春市图卷

图片

作者:丁观鹏

朝代:清代

尺寸:160cm x 80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太平春市图》卷为清代宫廷画师丁观鹏奉敕绘制。画卷描绘太平盛世的新春市集,除了各式摊贩,也有挑担沿街叫卖的货郎。其中有一队流动戏班,戏曲艺人正手持扇子表演。折扇的流行也成为江湖卖艺人的重要道具,而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就以一把扇子为线索,串联起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


市井的烟火与文人的风雅,在这方寸之间的扇子融为一体——匠人的掌心摩挲出温润扇骨,转身便成了文人袖中的诗画载体。扇子既是称斤论两的货物,又是千金难求的艺术;既承载着升斗小民的生计,也托举着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图片

结语



虽然现代科技早已取代了扇子的实用功能,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重生——成为艺术。当人们在快节奏的今天依然愿意手持一把扇子,这种选择正是艺术生命力的最好诠释。竹骨间的榫卯,承载着匠人对“天工”的敬畏;绢帛上的墨迹,记录着文人“以画载道”的抱负。

执风问雅,我们今天回望这些扇子,不仅是在欣赏它的工艺,更是在触摸一种消失的生活哲学——在慢节奏的时代,人们愿意为一柄扇子倾注数年光阴,愿意在方寸之间经营万里河山。这种对“微物之神性”的信仰,或许正是现代人最缺失的浪漫。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松霖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