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5-07-07 作者: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 言
黄河,这条奔腾了千万年的母亲河,从巴颜喀拉山脉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浩荡巨流,哺育了中华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她既是自然的地理奇迹,又是文化的永恒象征。千百年来,无数艺术家将目光投向黄河,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记录她的壮美身姿,诠释她的精神内涵。本次展览精选25件中国艺术珍品,通过“自然造化”、“人文印记”、“精神传承”三个单元,带领您走进一场跨越时空的黄河艺术之旅。让我们在彩陶的纹路中触摸先民的智慧,在山水画卷里感受大河的气魄,在书法碑刻前体悟民族的精神,共同探寻这条母亲河在中华艺术史中留下的永恒印记。
PREFACE
PREFACE
<01.>
大河之源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冰川雪峰,上游流经高山草甸、湿地湖泊,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河源景观。本单元聚焦艺术家对黄河源头自然风光的描绘与想象,展现古人如何通过艺术手法捕捉黄河的自然之美与神秘气质。
名称:新石器时代 佚名 马家窑文化彩陶水波纹钵
作者:佚名(史前)
尺寸:高11cm,口径22.5cm,底径10cm
材质:陶瓷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史前
钵圆唇外卷,束颈,口沿以下渐广,平底。泥质红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绘简单的水波纹。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马家窑类型陶器据科学测试,其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通常选择在水边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纹是他们日常所见河水的图案化表现。
陶罐表面流畅的波浪纹饰如黄河最初的涟漪,这是中国先民对水的最早礼赞,纹饰的律动感展现了原始艺术的生命力。
名称:宋代 佚名 禹迹图拓片
外文名称:Map of the Lands Where the Sage-Emperor Yu Left His Traces
作者:佚名(宋)
尺寸:79x78cm
材质:纸本朱拓
收藏机构: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艺术时期:宋代
该拓片是齐国阜昌七年(1136年)雕刻于石碑上的中国地图。该碑目前存于西安碑林。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地图上标出了500多个地名,描绘了宋朝时期中国的全景。水利系统的雕刻亦描述尤为详细,包括近80个河流的名称。黄河和长江的路线与现在的地图的表现方式十分相近。海岸的轮廓也十分准确。在幸存的石碑雕刻地图中,这幅地图是最古老也是最早用网格符号表现比例的地图。它是反应宋朝制图技术的一个最佳范例,在中国地图绘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中国科学与文明》中,英国学者约瑟夫·尼达姆称赞这幅作品为当时最杰出的地图。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自古水患频发,治理黄河成为历代的大事要事。清政府自康熙朝开始曾多次组织黄河探源活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侍卫拉锡和内阁侍读学士舒兰等人受命寻找黄河源头,历时2个多月,找到黄河上游的星宿海,并绘制出《星宿海河源图》。
名称:清代 佚名 黄河图说(第一册)之黄河全图
作者:佚名(清)
尺寸:36.5x48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早期,人们一直将星宿海作为黄河的源头。从《黄河图说》(第一册)之黄河全图中便可看出。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黄河在河南青龙岗决口,乾隆帝派遣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带人再寻河源以告祭河神。阿弥达等人行抵青海,经考察认定一条名为阿勒坦郭勒的河流(今卡日曲)为真正源头。乾隆帝对此次探源很是满意,命阿弥达绘制《黄河源图》呈进。
经现代科考研究证实,卡日曲确为黄河的正源。这表明1782年的考察结论与今日科考结果高度一致。
名称:清代 阿弥达 河源图
外文名称:Map of the Yellow River source
创作时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尺寸:每印张:58x70cm,整幅:116x350cm
材质:纸本墨印
收藏机构: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艺术时期:清代
图题《河源图》,全图由右向左视读;即以河源往下游方向阅图。图中描绘的范围,为黄河上游河段,从河源天池一带到甘肃省兰州府城、洮州附近。全图分十幅以蓝色锦缎镶边装裱,为清代官方呈送本的样式。图的上方以满、汉文注记图说及《御制河源诗》、《御制读宋史河渠志》两篇。全图以略带形象的笔触,表现山脉、森林、湖泊等地貌。黄河沿岸西宁、碾伯、平番、庄浪、河州、洮州、兰州等府、州、县各级城市,以大小不一的城墙表现;点与线则表示城市间来往的道路。
据乾隆四十七年(壬寅)七月十四日(己酉)《起居注》载:“今年(乾隆四十七年,1782)春间豫省青龙岗漫口合龙未就,遣大学士阿桂之子干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告祭河神。事竣复命,并据按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
阿勒坦郭勒河
具奏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系黄河上源,其水色黄迥旋三百余里,穿入星宿海。”阿弥达穷究河源并未确实;《河源图》错置了扎陵湖为“阿拉克淖尔”、鄂陵湖为“策克淖尔”;其实“阿拉克淖尔”在康熙时期的《星宿河源图》中已出现,在扎陵湖之北。而扎陵、鄂陵两湖名称沿用至今。同时还继续沿用“黄河重源”等错误的说法。不过,阿弥达访河源后,乾隆命四库馆臣将他们的考察记录汇编而成《河源纪略》一书,显见乾隆对阿弥达访河源的重视。
▼请横屏观看
名称:清代 佚名 黄河万里图卷
外文名称:Ten Thousand Mile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作者:佚名(清)
尺寸:画心:78x1285cm;全卷:83.5x1285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清代
鉴于黄河洪水的持续威胁,研究和管理黄河水系是清廷的首要任务之一。这幅巨大的地图以图形方式说明了控制黄河河道的复杂性及其对流域内众多城镇的潜在影响。这幅地图绘制于康熙皇帝(1662-1722 年在位)聘请一队耶稣会传教士对其帝国进行全面调查的时期,反映了引入欧洲技术之前本地地图制作的最高水平。事实上,这幅地图的吸引力不在于其制图的准确性,而在于它对地形特征的图形处理。展开卷轴,就是间接体验从东海到龙门急流的黄河航行的情节。
名称:近现代 石鲁 1972年作 黄河之水天上来图轴
作者:石鲁
创作时间:1972年
尺寸:68×68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近现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中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黄河从这里发源,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入海口
黄河的源头位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主要由三条支流构成:卡日曲(南源)、约古宗列曲(西源)、扎曲(北源)。1952年科考曾认定约古宗列曲为正源,但后续研究因卡日曲长度、流量及终年不枯等特征,将卡日曲调整为黄河正源。
题识:黄河之水天上来。壬午秋日写于长安芦屋也,石鲁。
钤印:石鲁(画)。
这幅画初见是山,再看又不是山,仔细看又是山,这正是石鲁绘画的与众不同处。他学画时间短,是劣势同时又是优势,因此其笔墨较少受到传统限制,发挥得自由任意,作画随性而出,越随意反而越精,应了他“敢抒真情,大胆发挥个性”的艺术主张。此画采用方形画纸,对角线构图,极富动势。画家喜用浓墨、干墨,山的皴法细密,笔力纵恣雄豪,山石沉着厚重、奇崛劲健。近山刻实、远山虚融,疏密浓淡,层次分明。山旁点缀一只小船,与高山峻岭形成对比,情趣盎然,看似不经意却为画家的苦心经营。
石鲁的书法摆脱了传统的规范,一变为狂放,以石碑般圭角崩锉的笔锋,追求线条的疏密方圆和汉字的抽象性,并推敲笔划转折的浓淡渗化,燥枯中含苍润,犹如抽象画,是书亦如画,书法与绘画用笔相得益彰,达到了书画笔法与画家精神的和谐统一。此画力透纸背,一笔一笔都是画家心力的耕耘,这份厚重也是对石鲁生命的艺术写照。
<02.>
大河之韵
黄河中下游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沿岸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本单元通过艺术作品展现黄河流域的人文景观,从民居建筑、水利工程到市井生活,揭示河流与文明的共生关系。
鲤鱼跃龙门
鲤鱼跃龙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典故。相传,在黄河的某处,有一道龙门(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区。一说,陕西韩城黄河龙门),能跃过此门的鲤鱼便能化为龙,腾飞九天。 科举制度推行后,鱼跃龙门被用来比喻科举中试,于是龙门在国人心里就有了神圣的地位。这个典故不仅展现了鲤鱼逆流而上、勇往直前的精神,更与黄河紧密相连,成为黄河文化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浩荡的水势和奔腾不息的精神,与鲤鱼跃龙门的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内涵不谋而合。在黄河的滋养下,中华儿女传承着鲤鱼跃龙门的信念,不断奋斗,勇往直前,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鲤鱼跃龙门不仅是一个动人的传说,更是黄河文化精神的生动体现。
名称:明代 佚名 青花鱼跃龙纹盘
作者:佚名(明)
创作时间:成化年间
尺寸:3.8x26.7x14.9 cm
材质:陶瓷
艺术时期: 明代
青花鱼跃龙纹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鲤鱼跃龙门化身成龙的场景,釉色清新,造型雅致。
名称:明代 佚名 玉鳌鱼花插
作者:佚名(明)
尺寸:高15.6cm,宽9.6cm
材质:矿物、玉石珠宝、玉石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鳌鱼,口微侈,腹部掏空。色青白,玉质晶莹润泽,为和阗玉料。玉匠巧妙运用黑料的部分雕琢鳌鱼的唇、齿、角、鳍及尾鳍,琢工细致,气势雄伟。鳌鱼的头上长角,腹前攀附一条蟠螭龙。鱼尾上翘,其下端则雕波涛纹,与水波纹的木座连成一气。据说鲤鱼奋力跃过湍急的黄河“龙门”即成鳌鱼,并将幻化成龙;“鱼跃龙门”具有踏入人生辉煌新阶段的吉祥寓意。观察鳌鱼四周及其胸前蟠龙的背脊皆有黑色边线,而鳌鱼嘴角的两条胡子却成色不均,显示这块玉籽料的表层原为一层黑玉,经玉匠巧妙安排雕刻而成。
名称:清代 佚名 青玉插屏
作者:佚名(清)
尺寸:高30.4cm,长57.5cm,厚5.5cm
材质:青玉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为就玉石原形稍加琢磨而成的插屏,正面中间浮雕一庄院,并琢文“惠济祠”,旧运河河水环绕四周,上部为黄河,河上有帆船运行其间,下有一护城墙,横梗其间,另一面浮雕河水,上有船只,参差错落,行驶其中,上部有山石,屋宇排列其间。
<< 滑动查看
名称:清代 佚名 青玉插屏2
作者: 佚名(清)
尺寸:长18.9cm,宽9.7cm, 厚0.7cm
材质:青玉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玉质,青黄色,夹杂赭色、褐色及白色。插屏,长方板形,双面均以浅浮雕和阴线刻技法雕山水人物图,正面右上有黄钺敬书之御制诗一首,诗及纹饰皆在描绘黄河的恬静风光。此器于清宫中配有木座。
名称:清代 佚名 黄河兰州浮桥图
作者:佚名(清)
尺寸:120x213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浮桥与出巡队伍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千余件古舆图之中,《黄河兰州浮桥图》属性较为特殊,按清宫造办处舆图房分类标准,既可入“舆地”类、“江河”类,也可入“名胜”类。
兰州城
十轮水车
本图卷首白色题签书《黄河兰州浮桥图——旧绘本》,纸本设色,横批装裱,采古地图惯用的俯视观点作图,由西向东俯看,方位上东下西,左北右南,虽题名为“黄河兰州浮桥图”,内容以黄河浮桥为中心,但反映清同治元至六年,兰州府城、皐兰县治一带的黄河两岸山川境色、建设民情,举凡兰州府城城垣形势、名山名刹、黄河水车、铁索浮桥、山峦形势、主要建筑以及市井人物等一一入画。绘者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致的笔法,具体而微地反映十九世纪中叶兰州府城一带黄河岸边的生活景象。
名称:兰州黄河大水车
作者:韩乐然
创作时间:1945年
尺寸:32.1cm×47.5cm
材质:纸本水彩
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
艺术时期:近现代
图绘兰州地区黄河一景,占据画面大部分篇幅的是一水车,众人正在齐力将水车摇动,画面背景是沙漠与绿丛。与《黄河兰州浮桥图》中的水车相比,20世纪兰州的水车与清代的水车有众多相似之处。
名称:兰州黄河卖水者
作者:韩乐然
创作时间:1947年
尺寸:37.7cm×48.8cm
材质:纸本水彩
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
艺术时期:近现代
图绘兰州黄河景色,河岸边,三人正在打水,准备挑去贩卖,画面中另有一骡子正在饮水,充满生活气息。
名称:清代 佚名 黄河督运图·奉旨荣任图卷
作者:佚名(清)
尺寸:100×670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清代
《督运图》是清代十分流行的大型绘画长卷题材,属于纪实性历史画的范畴。同一题材的作品还有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潞河督运图》。按照当时的规定,官绘本舆图绝禁在原图上标注舆图名称、绘图人姓名及年代,因此,这幅《黄河督运图》也就既无作者与绘制年代,也无收藏印玺与题记。但据其画风可定为清代康乾年间作品。
这是一幅记录清朝康乾年间黄河漕运经济、商贸及民俗盛况的画作,风格写实细腻,极富生活气息。画卷的引首题书“黄河督运图·奉旨荣任图”。此卷分两段,首段以黄河景色为背景,画面细节如树枝、山石、人物、衣服等细节非常考究。体现了绘制者对于整体画面的把握,第二卷真实的反映了黄河督运及漕运总督上任这方面的状况。
首段主要是对于黄河河道的描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狭长的漕运河道,河流绘以双线,内绘水波和浪花,漕船扬帆其中,纤夫人众在奋力拉纤。河道两岸树木繁盛,田园、屋舍、商铺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的商贾、官吏、船工,一派繁忙景象。画中每个人物,都安排得疏密有致,恰到好处。神态动作刻画精细,漕运官员的悠闲与漕运苦力的辛苦对比鲜明。画面中央描绘当地官员在城门张灯结彩、翘首以待漕运总督的到来,通过对人物神态的细节刻画充分体现出来。体现出画家善于观察,以及细腻,精致的画面驾驭能力。
第二卷描绘漕运总督奉旨荣任的场景,采用鸟瞰式画法,图中山脉施青绿色,层恋迭障耸峙于氤氲的云雾之中,山体明暗相间,气象万千。总督漕运部院的两面杏黄大旗位于画面中心,漕运总督大人端坐在官衙之中,周围簇拥着官僚、执事,庭前按等级左右分列众多官员,还有低级的官员在分发标示,等候命令。还有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向中心处行进,反映了当时的宏大场面。
作为纪实类的作品《黄河督运图·奉旨荣任图》,就像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于我们研究历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黄河督运图•奉旨荣任图》,秉承了《清明上河图》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从画法布局上来看,画家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面对如此巨大的场景,层次感把握得恰如其分。从山石,树木、房屋、厅堂、船只到人物、服饰、轿舆、马匹、都栩栩如生。显示了画家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和深厚的功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名称:清代 叶欣 黄河晓渡图扇页
作者:叶欣
尺寸:18.5cmx54.3cm
材质:金笺墨笔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扇页有自题:“黄河晓渡。秋日为敬可道兄正。叶欣。”钤“叶”、“欣”联珠文印。
此幅表现的是黄河岸边民众生活的场景。图中远山仅以淡花青色一抹,没有勾画出山石的体积感及坚硬的质感;人物仅以精简的线条勾勒出大致的体态动势,面部的五官被略去;辽阔的水域,亦仅以轻柔的笔墨绘数条水纹,借以代表水势的走向。叶欣的山水画素以“工细幽淡”著称。本幅作品中,他没有表现黄河发水时浊浪滔天的一面,而是以简约的笔墨表现黄河风平浪静时的景致。借助黄河山水这一题材,作者表达了他于山水画创作上所追求的平淡天真的审美意境。
明代 潘季驯著 《河防一览》(十四卷)
明万历十九年刊本
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浙江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先后四次担任河漕总督,负责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达27年之久。在明代276年间,黄河决口改道达465次之多,明中期以后,河患更为频繁,大运河受阻不通。隆庆、万历初年,黄河决口增加,当时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荐潘季驯任河槽总督,治理水患。他在长期治水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借河济运”,是他治水经验的总结。他著有《河防一览》一书,并为该书绘制了下方这幅《河防一览图卷》。图中对黄河、淮河、运河的险要地段用文字记录其灾害发生年代、治理过程、防范方法等,为后代治理河患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名称:明代 潘季驯 河防一览图卷(局部)
尺寸:45.3x1834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中国国家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河防一览图》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潘季驯组织编绘的。此图将黄河和运河并行绘制。所绘黄河,起自源头星宿海,直至云梯关入海。所绘大运河,北起北京,中与淮河、黄河交汇,从瓜洲过长江,经京口、苏州、嘉兴,达浙江省会杭州。沿岸两侧主要山川城镇均有注记;险要地段也一一注记发生水患的地点、年月日期和构筑堤、坝、闸和缕堤、遥堤、滚水坝等治理措施。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潘季驯总结前人对于黄河水沙关系的认识,提出了“筑近堤以束水攻沙,筑遥堤防洪水泛滥”以及“蓄清刷黄”的治河方针。所谓“筑近堤以束水攻沙,筑遥堤防洪水泛滥”,是将原来大大小小的黄河决口堵塞起来使黄河之水集中到黄河干流,然后在紧逼水滨的河道两岸修筑坚固的堤坝一近堤(缕堤),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水流的速度,利用急流来冲刷泥沙。与之配套,又在近堤之外各筑一道远堤(又称遥堤),防止近堤溃坝后造成洪水泛滥,达到“双保险”的效果。在某些特别险要的河段,还在近、远堤之外加筑“月堤”,以加固河坝。所谓“蓄清刷黄”,就是引清河(如淮河)之水来冲刷黄河泥沙。
上述两项河防措施,实现了黄河治水史上由“单纯治水”到“水沙并治”的一次飞跃。后来,潘季驯将自己的治水经验编绘成《河防一览图》卷,又以《河防一览图》为底本,木刻成册出版,为后人提供治理黄河的经验和借鉴。《河防一览图》是古代水利工程图绘杰作,系统描绘黄河堤防体系,兼具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名称:黄河一角图轴
作者:黄宾虹
尺寸:110.5×51.55cm
材质:纸本墨笔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近现代
宾翁笔下的山水世界,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他笔下的山水并非简单地对自然景观的描摹,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出一种宁静、悠远、深邃的意境,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山水之间的气息和韵律,进入到一个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画作中,群山巍峨,轮廓清晰,以墨色的浓淡表现出立体感。江面之上,几艘小船静泊,增添了几分悠然意境。其笔墨苍劲有力又不失细腻,展现出画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很好地营造出了宁静悠远的山水氛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这超脱尘世的自然之美。
款识:飞沙当白日,凝雾接黄昏。此薛能句也。兹写黄河一角,可以想象诗境。宾虹。
钤印:黄宾公。
出版著录:《黄宾虹书画选》P19,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3月。
<03.>
大河之魂
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河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本单元展示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诠释黄河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百折不挠、包容并蓄、生生不息,这些精神特质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处壮丽景观。其名字来源于瀑布形如壶口,水流湍急,从高处倾泻而下,溅起层层水雾,声如雷鸣,气势磅礴。壶口瀑布不仅以其自然景观著称,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赞美之作,使得壶口瀑布成为了中华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的典范。
壶口瀑布 2005年摄
壶口瀑布 2008年摄
名称:《水图》之黄河逆流
作者:马远
尺寸:26.8x41.6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画家用粗重线条勾出的巨幅波浪,浪间卷起的浪花,都向前作奔涌抬升运动,又呈现向后逆涌之势。这是壶口那段的黄河水,浑浊、奔腾、激荡、咆哮,带着原始粗犷的生命力,挟雷霆万钧之势,正要冲破障碍向前倾泻。
《水图》之黄河逆流以粗重线条和丰富笔法,描绘了黄河壶口段的汹涌澎湃,展现了黄河原始粗犷的生命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画家马远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黄河水的性格表达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能听到黄河的咆哮,感受到其不屈不挠的力量。
收藏著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第1卷,第4册,第128页。
名称:杂画图册(八开)之四 黄流巨津图页
作者:陈洪绶
尺寸:30.2cmx25.1cm
材质:绢本设色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黄流巨津图》是《陈洪绶杂画册》中的一幅。本幅右侧画家自题图名:“黄流巨津”。署款:“老迟洪绶”。“老迟”系其为避清兵于绍兴云门寺出家时所号,可推测此图为陈洪绶于1644年明亡以后所作。
在不大的尺幅上,画家以滔滔黄河中的一个渡口为描绘对象。画面上,黄河波涛汹涌,数只帆船摇荡于水面,左下角港口中停泊船只数艘。黄河对岸竹林丛生,房舍屋宇隐现其间。
陈洪绶在明末进京和离京时曾两渡黄河,有感于黄河的雄伟,目识心记,绘就此图。画家着意表现黄河水的雄浑气势,以墨笔勾出浪花,复用白色渍染,用笔较实,线条劲健而略具装饰性,两岸景物相对虚化,使画面构成十分鲜明的虚实对比。此图可谓古代画水作品中颇具特色的一幅佳构,体现出黄河包容并蓄的精神特质。
<< 滑动查看
名称:清代 弘旿 大禹治水图卷
作者:爱新觉罗·弘旿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长卷再现大禹疏导黄河的传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与洪水抗争的集体记忆。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黄河的生生不息,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坚韧不拔和英勇奋斗精神。
名称:清代 谢遂 仿唐人大禹治水图轴
作者:谢遂
尺寸:160.7x89.8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此作画大禹开山治水故事。禹为治水方法,寻遍各地,一日梦神人告知得治水神书方法。大禹得书后细读深思,又获神仙帮助斫石疏波,治服洪水。画中着红衣戴冠帽者为禹,前则工人开山搬石,画幅左侧有神人斫石相助,右侧工人们正以各种器具凿山开路,远处则烧山辟径,野兽四处奔窜。全图用笔精谨,人物神情生动,展现了古代人民治理黄河、战胜洪水的壮丽图景。
名称:黄河清
作者:傅抱石
创作时间:1960年
尺寸:51.2cmx75.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
艺术时期:近现代
1960年9月21日,以江苏国画院为主的“江苏国画写生团”到达三门峡工地,写生团成员被工地上的繁忙景象深深鼓舞,他们利用三天时间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崭新艺术境界的写生作品,《黄河清》就是傅抱石以三门峡工地为题材创作的。此作没有拘泥于工地繁忙建设场面的表现,而是以大胆的取舍、巧妙的立意,将作品内容在宏大的视野下展开,令作品获得了较为深远的艺术境界。画面左下角山头以大泼墨泼写,山上耸立的巨大高压电线杆让此处在画面中的地位尤为凸显,高压输电线横贯画面左右,增加了作品的空间开阔感。其他三个山头上,画家分别以几条道路将山头分割成不同的形状,道路上车水马龙,往来人群繁杂,山头上工棚密集,这些繁忙的景象构成了一派声势浩大的建设场面。黄河水由左上绕远山曲折而下,澄明如镜的蓄水湖占据了画面的中心,远方的黄土坡绿意盎然,画面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人联想到“圣人出,黄河清”的典故,从而令作品具有了不同于一般画作的新颖鲜明的时代精神,更体现了黄河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
款识:黄河清。一九六○年九月廿一日抵三门峡,至则前三日黄河之水清矣。清明澄澈,一平如镜,数千年未有之奇观也。水闸工程尚未全竣,而亿兆人民将永蒙福祉。岂可无图颂之。十一月八日写于重庆,十二月廿三日南京记。傅抱石。
钤印:一九六○(朱文)、北国风光(朱文)、抱石私印(白文)。
名称:当代 吴冠中 咆哮镜框
作者:吴冠中
尺寸:95.5x179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当代
1984年和1986年,吴冠中两次前往黄河壶口写生,创作了《咆哮》《奔流》《长河落日》等作品。
《咆哮》是吴冠中最早的黄河绘画之一,以水墨混合设色的方式从下游方向描绘壶口瀑布全景。画面带有实景写生色彩,观众能够辨识出天空、河流、瀑布和水中的巨石。但所有这些物象都不是写实性的描绘,而是以抽象化的墨块、线条和色彩来表达。将物象与风格化的形式语言结合在一起,这是吴冠中风景画的一大特点。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出版:名家翰墨丛刊,《名家翰墨——吴冠中/故城》,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1997年,图版27。
名称:当代 吴冠中 1988年作 黄河镜框
作者:吴冠中
创作时间:1988年
尺寸:68×137cm
材质:纸本设色
收藏机构:私人收藏
艺术时期:当代
吴冠中对中国名山大川多有描绘,在风景画领域成就极高,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论在人文还是自然风景,都意义重大,自然成为他的作画对象。1984年和1986年,吴冠中两次前往黄河壶口写生,创作出多幅经典作品。
不同于其他描绘黄河两岸风景之作品,本作重在以抽象方式描绘奔流的黄河水。作品中,画家以快速的笔法绘出的线条自由延展,赋予画面动感。流动的线条时急时缓,时而绵长,时而回旋,配合柔和的色彩和紧凑的构图,让作品显得更加轻灵明快和富有律动感。画中看似随意安置的线条,参差回旋的形状,生动地描绘出黄土和河水的质感。本幅作品的结构与传统的中国山水横幅截然不同,画家舍弃大山大水的环境叙事,转而聚焦具体的自然元素,以抽象但是极具线性透视的表现方式,刻画出运动中的物体,显示出画家的西方绘画基础和东方美学意境。画家将自己中西融汇的审美和技法赋于作品之中,将两种文化中不同的元素并列、交织在画面中,演绎出全新的“黄河”组曲。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八。
钤印: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出版:《吴冠中自选画集》,东方出版社,北京,1992年1月,第116-117页。
《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大英博物馆出版社,伦敦,1992年3月,第164页。
蔡斯民编,《东方情思:吴冠中画集》,艺达作坊,新加坡,1993年,第46-47页。
结 语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意,黄河大合唱的豪情,黄河母亲的呼唤——这条大河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存在,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图腾。本次展览的作品,仅是黄河艺术长河中的几朵浪花,却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艺术与黄河之间绵延数千年的对话。
从马家窑彩陶的质朴波纹到明清长卷的宏大叙事,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黄河的理解与情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黄河的自然之美,更记录了黄河流域的人文之盛,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当我们凝视这些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创造,更是文明的流淌。
今天,黄河仍在我们身边奔流不息,她的故事仍在继续。艺术的力量,让我们在欣赏壮美风光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保护黄河生态、传承黄河文化的时代责任。愿每一位观众通过此次展览,都能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对母亲河的敬畏之心,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