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5-05-05 作者: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千六百年前,陶渊明以一支素笔、一腔赤诚,在纷扰尘世间叩响了对精神原乡的永恒追问。他笔下的桃花源不仅是诗意的栖居,更是一盏照亮人性本真的明灯,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映照着人们对自由、自然与理想生活的向往。
本次“归去来兮——陶渊明诗意精神艺术展”,以艺术的视角重构古典诗意的多维表达。我们通过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形式,试图突破时空的藩篱,让陶渊明笔下的南山菊影、东篱月色、渔舟唱晚,在艺术的解构与重塑中焕发新生。展览既是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气节的致敬,亦是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生命哲思的当代表达。
在这里,抽象的水墨氤氲肆意晕染,传统书法线条与空间相互呼应。我们邀您暂别都市喧嚣,循着诗人“载欣载奔”的步履,在诗画的交织中重拾内心的澄明。通过艺术家的重新演绎,您会发现:原来我们和古人一样,都在寻找内心的真实,守护生命的美好,眺望理想的远方。
让我们共赴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邀约,在艺术与诗意的共振中,找寻属于每个人的“归去来兮”。
第一篇章
采菊东篱下——自然之趣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是草木生息的诗行,亦是万物有灵的画卷。在经历了时局动荡、官场污浊后,陶渊明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与田园,亲身体验农耕与劳作,这是他爱好自然与自由的天性使然。陶渊明的“自然与田园”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还是一个与官场形成对立的“心理空间”,更是寄予他创作灵感的“审美空间”。
陶渊明笔下的东篱采菊、带月荷锄,既是对农耕文明的礼赞,亦是对人性中质朴天真的唤醒。这一篇章试图在喧嚣的现代语境下,重构人与自然共生共息的理想范式,体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豁达,引导观者思考物质之外的生命本真价值,或许就是那份不被物欲所累,能够随心所欲、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寻找到心灵的归宿与精神的自由。
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在人声扰攘的地方建房子,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在精神上远离世俗,无论在何处建房,内心都感觉非常宁静。在东边的篱笆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远处的庐山映入眼帘。此处体现出陶渊明陶醉在景色中,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与天地高度和谐的境界。傍晚时分庐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在此时此地之中蕴含着真意,想要分辨清楚,却无言。真意中的“真”是指超越了人世间的你争我斗之后,回归到了生命本真的状态。此时,陶渊明的生活状态是一种不受功名利禄影响的高度审美境界,一切重新回到了天地,回到了自然。
当代 史长虹 草书陶渊明《饮酒·其五》镜片
2025年4月4日
纸本墨笔 73.6x146.49cm
私人收藏
释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敬录陶渊明饮酒·其五,天籁居主人,乙巳清明。
赏析:
史长虹先生的这幅草书作品,以其流畅而富有韵律的笔触,生动诠释了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意境。每一笔都仿佛带着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心灵的探索,跃然纸上。作品整体布局疏朗有致,既展现了草书的奔放不羁,又不失文人画的雅致与内敛。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通过笔势的起伏与转折,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则以更为深沉的笔触,引人深思,仿佛让人感受到了那份超越言语的生命本真的状态。此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长虹先生的深厚书法功底,更将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诗意与意境完美地呈现在了观者面前,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那份不被物欲所累、随心所欲、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清代 石涛 陶渊明诗意图册
(十二开)之二 悠然见南山
纸本设色 27x21.3cm
故宫博物院
赏析:
陶渊明的许多诗篇中都有关于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均写出了他远离世俗的心境和陶醉于自然的乐趣。他常以菊自喻,借菊花凌秋傲霜的品质表达自己清高的节操和情怀。
石涛仰慕陶渊明的高尚情操,故此图借陶渊明爱菊寄寓了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画中篱笆院中菊花盛开,一高士手持菊花观赏,悠然之态可见。此图结构精巧,人物用笔细密。远山以墨笔烘染,山腰云雾密布,不见山脚,以此表现烟云缥缈的动态和气势。这种中锋、细勾、渍染相结合的画法使画面有动有静,虚实结合,意趣无穷。
清代 石涛 陶渊明诗意图册
(十二开)之五 带月荷锄归
纸本设色 27x21.3cm
故宫博物院
赏析:
耕读生活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理想,忙时农耕,闲时读书,这是古代士人陶冶性情的寄托。陶渊明常以“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之二)而自励。他真正地实践了这种耕读,成为耕读文化的代表者。
画中,一位高士肩扛锄头,踏着月色,缓缓归来。这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动写照。石涛以细腻的笔触,将陶渊明的耕读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陶渊明远离尘嚣,回归田园,享受着那份简单而纯粹的快乐。整幅画以清新淡雅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让人仿佛能闻到田间的泥土香,听到远处的虫鸣,感受到那份超脱世俗的悠然自得。
<< 滑动查看
宋代 赵令穰 陶潜赏菊图卷
绢本设色 29.8x76.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析:
图绘小亭中,两人对坐赏花,江干水渚,群卉争发,设色艳丽,惟未必出于赵令穰手笔,画中人亦无特殊造形,但拖尾诸跋,均以陶潜赏菊故事为题咏。
明代 杜堇 陶渊明赏菊图轴
纸本墨笔 148x36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赏析:
本幅依据陶渊明《归去来辞》诗意,描绘陶渊明归后策杖吟诗的情景。画中的陶渊明,头戴葛巾,身穿宽袍,手持竹杖,衣带飘然,神情潇洒,画中运用白描手法,衣纹近似兰叶描,略加转折顿挫,简劲秀逸。作品反映了杜堇比较典型的面貌。
清代 邓孚嘉 圆雕竹根陶渊明赏菊
竹
高14.3cm,宽8.2cm
上海博物馆
赏析:
这件竹根雕作品生动地刻画了陶渊明赏菊的场景。只见陶渊明立于石上,手持菊花,目光投向左侧的菊花丛,似乎正沉醉于菊花的清雅与恬淡之中。此作品工艺精湛,线条流畅,细节处理得当,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充满了文人气息,是清代竹雕艺术的佳作。
近现代 齐白石 石门二十四景图册
(二十四开)之疏篱对菊图
1910年
纸本设色 34x45.3cm
辽宁省博物馆
赏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视为具有深刻寓意的花卉。早在西周的《礼记》里就有“菊有黄华”的记载,而《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使得在我国文化的早期阶段,菊花便被赋予了高洁出世、不染凡尘的意味。《楚辞》中更有“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之句,菊花洁身自好、不趋炎附势的形象得到确立。此后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更将菊花与高洁之士的人格联系了起来。齐白石早年的菊花题材多出自此类意蕴,《疏篱对菊图》的题画诗便是承继此意:西风吹袂独徘徊,短短秋篱霏草衰。一笑陶潜折腰罢,菊花还似旧时开。画中,疏篱旁菊花盛开,陶渊明悠然赏菊,展现了浓厚的自然情趣与文人雅趣。
近现代 王震 渊明采菊图轴
1915年
纸本设色 148.7x80.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自从彭泽令归来。三径就荒日渐开。觅得他乡佳菊种。呼童次第傍篱栽。乙卯(公元一九一五年)秋仲。白龙山人王震写于海上海云楼。
赏析:
此画展现陶渊明归隐田园后采菊之景,王震以细腻笔触描绘,人物神态悠然,菊花盛开,彰显自然之趣与隐逸情怀。
第二篇章
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之傲
本篇章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为主线,结合唐代至清代的古籍与艺术作品,构建起一条贯穿古今的“气节”精神链条。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坚守,更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陶渊明曾多次出仕,但因厌恶官场的虚伪与阿谀奉承,始终选择保持独立人格,拒绝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这种气节精神在《晋书》《陶渊明轶事图》《归去来兮辞》相关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中都得到了诠释。这些作品展现了“气节”的真正含义——它是对理想的坚守,是对尊严的捍卫,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升华。
清代 房玄龄等人合著 晋书(清乾隆时期武英殿刊本)卷九十四:列传第六十四 陶潜
纸本墨色 半叶框22.6cmx15.1cm
哈佛大学图书馆
赏析: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晋书》中的这段话讲述了陶渊明在面对官场压迫时展现出的高尚气节。当时,郡里派遣督邮到彭泽县,下属告诉陶渊明应当穿戴整齐去拜见督邮。然而,陶渊明却感叹道:“我不能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逢迎,恭恭敬敬地去侍奉那些乡里的小人!”于是,在义熙二年,他解下官印,辞去了彭泽县令的职务,并随后创作了《归去来兮辞》。这段文字生动体现了陶渊明不为名利所动,坚守个人尊严和精神自由的崇高品质。
<< 滑动查看
明代 佚名 陶潜轶事图卷(上卷)
纸本墨笔 28.3x317cm
弗利尔美术馆
赏析: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此卷绘陶渊明轶事九则,应是临摹赵孟頫原本,赵本今藏故宫博物院。弗利尔馆方定为明人,细察之当是清人临摹本。比原赵本少上几则故事。计有:蓄无弦琴、白莲社去而还、醉则任客自去、读书不求甚解(故宫原本题 为陶渊明小像)、送子一力、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葛巾漉酒、就菊独醉。
<< 滑动查看
明代 陈洪绶 陶渊明故事图卷
绢本设色 30.3x308cm
檀香山艺术博物馆
赏析:
此卷基于萧统《陶渊明传》,全卷分为十一段,分别为:采菊,寄力、种秫、归去、无酒、解印、贳酒、赞扇、却馈、行乞、漉酒11段。
每一段都是一个独立的画幅,有题目,有说明,表达一种思想。人物造型与服饰仍是“六朝风格”,人物姿态非常富有感情色彩。
解印
解印:陶渊明解下官印交给童仆,那昂首挺立的姿态很有大无畏的气概,表现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题款云:“糊口而来,折腰则去,乱世之出处。”
<< 滑动查看
元代 赵孟頫《陶渊明像传》卷刻本
纸本墨色 35x642.9cm
早稻田大学
赏析:
《陶渊明像传》卷刻本 局部
此画像传以连环画形式,简略记载了陶渊明弃官归田过清苦生活的几个特写镜头,书画结合,充分体现出士人趣味的高雅化特点。
此局部展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下官印辞官的决心,而后他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归去来兮辞》,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清代 文点 诗意图册(十开)之一 彭泽罢官
纸本墨笔 26.9x27.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析:
本幅作者款识(行书):彭泽初罢官。浔阳称隐逸。偶来抚孤松。翛然忘忻戚。
本幅选自文点《诗意图》册第一幅,取《归去来兮辞》中“抚孤松而盘桓”之意而成。图中陶渊明倚松坐石,凝眸驻耳,似与大自然合为一体。世传,文点画松极好点苔,此画虽仅盈尺,而松树干枝细点密布。全作笔细墨秀,为一文雅小品。
<< 滑动查看
宋代 苏轼 归去来兮辞卷
纸本墨笔 32x181.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
归去来兮辞。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涂。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予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予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飢冻虽切。违已交病。常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歛裳霄。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涂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憙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窓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仲点去)春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皇皇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赏析:
东坡书法兼得二王、颜真卿、李邕、杨凝式之长,其书风充分流露潇洒奔逸豪迈不羁的气概。此卷文字意态丰腴,结体稳密,纵笔重,横笔轻,撇戈笔划,左伸而右缩,为苏字特色,然章法整齐,笔力不足,疑为后世仿作,但仍不失欣赏与研究价值。此卷《石渠宝笈·初编》御书房著录,亦见于《墨缘汇观·须录》,梁氏刻入《秋碧堂帖》中。
<< 滑动查看
元代 赵孟頫 归去来辞卷 1318年
纸本墨笔 48x455cm
湖州市博物馆
释文:
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涂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憙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窓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仲点去)春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皇皇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延祐五年二月廿八日为云山书。子昂。
赏析:
此卷笔势圆转遒丽,墨色枯润相生,展现出“舟遥遥以轻飏”的洒脱心境。赵孟頫以宋室后裔入仕元朝,在其任官期间许多次以真、行书写过此篇,其归隐思乡情绪全在其中。
▼请横屏观看
宋代 佚名 归去来辞书画卷
绢本设色 30x438.6cm
波士顿美术馆
赏析: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此作有三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首先,诗书画结合的方式。马和之的多件《诗经图》以及传为李唐的《晋文公复国图》,还有多件佚名的《孝经图》《女孝经图》,都是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但是其他作品都显得相对整齐划一,而这件《归去来辞书画图》,每幅绘画的长度与每段书法的长度都不一致,是否可以考虑这件作品是这种书画结合的艺术形式的早期作品。此种格式在赵构时代已经可以看到记载。《云烟过眼录》卷上记载:“高宗御题李伯时画《归去来辞》,薛绍彭逐段书陶词,且跋其后。”这个记载说明赵构使用过这样的格式。其次,这件作品不重空间关系,是南宋早期继承唐代风格的青绿山水代表作。这种风格在南宋后来没有延续。最后,从形式上看,这件绘画在绘画史上影响也很大,上承李公麟,下启无数重要画家,如钱选的《柴桑翁像》,其实就是从这件《归去来辞书画图》第一段摹出的。
▼请横屏观看
明代 李在 马轼 夏芷 归去来辞图卷
纸本墨笔 28.3x67.9cm(每段不等)
辽宁省博物馆
赏析:
本图由明初画家马轼、李在、夏芷依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分段绘制,共九段,其中“舟遥遥以轻飏”“问征夫以前路”“稚子候门”“农人告余以春及”“怀良辰以孤往”五段为马轼所作。“云无心以出岫”“抚孤松而盘桓”“临清流而赋诗”三段为李在所作。“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一段为夏芷所作。三人皆活动于宣德年间,由于“舟遥遥以轻飏”“怀良辰以孤往”两段原作散佚,现存的这两段乃清宫廷画家补画,画上落款系后添。
本图中的作品各段独立,风格略有不同,但有许多相近之处:画风效法南宋画院,山水构图侧重从一角延展,笔法豪放处多见马远、夏珪式斧劈皴,细润处则借鉴北宋郭熙的笔法,具有典型的明初山水画特点。画面清幽雅致,超尘脱俗,与《归去来兮辞》原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特点相吻合。
第三篇章
鸟倦飞而知还——心灵之境
陶渊明的心灵之境追求的是一种不为世俗所累、返璞归真的生活境界。《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云与鸟的意象隐喻归隐的必然性:云出山是无心之举,鸟归林是自然之性,暗喻自己本性与世俗格格不入,唯有回归田园方能顺应本心。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世俗功名的一种超越与解脱。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将平凡的生活升华为诗意的存在。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展现了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陶渊明心灵之境的艺术呈现,本篇章希望引导观众思考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在喧嚣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通过诗意的生活态度实现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与升华。
<< 滑动查看
明代 沈周 柴桑招隐图卷
画心尺寸:7.375x43.375cm;
全卷尺寸:9.75x430.75cm
纸本设色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赏析:
柴桑招隐图卷 局部
《柴桑招隐图》以陶渊明的隐居故事为题材,描绘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场景。陶渊明作为东晋末年的著名诗人,其隐逸生活一直为后世文人所向往和歌颂。沈周通过此画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 滑动查看
明代 陈洪绶 出处图卷
绢本设色 26x195cm
私人收藏
赏析:
此幅《出处图》是张大千先生的旧藏,画卷前后隔水留下了他的墨宝。此卷是陈洪绶在去世前一年为周亮工所作,这一年陈洪绶相继为周亮工一共创作了42件作品,《出处图》则是其中的精品。展卷之后可见诸葛亮与陶渊明盘坐于树下正侃侃而谈,诸葛亮头戴“诸葛巾”,陶渊明则手抚无弦琴,形象格调高古,气韵不凡,人物衣袖由一根根行云流水般的线条绘就,每根线条都不另起笔,如若不加停顿似的一气呵成,而线条与线条的排列则构成了陈洪绶特有的韵味。不仅如此,陈洪绶还赋予这幅画不同于寻常的特殊意味,画面中诸葛孔明与陶渊明分别生活在不同朝代,而陈洪绶把二人安排到同一个画面并不是一个偶然——诸葛亮的形象代表了古代儒家出仕为官的一个理想典范,而陶渊明则象征着古代文人墨客的一种隐逸情结。陈洪绶创作这幅画作的时间是公元1651年,此时的周亮工已经从曾经的明朝御史变成清朝的降臣,这对于宁死都不降清的陈洪绶来说是不能够认同的,于是他通过笔下的陶渊明(周亮工与陶渊明同字符亮)——呼唤着诸葛亮的手势巧妙向周亮工表达了规劝之意,这看似朴拙的画面寓意极为深刻,可谓是弥足珍贵。
清代 佚名 犀牛角浮雕陶渊明归隐故事纹杯
犀角
10.2x18.7cm
赏析:
此清代犀牛角杯,以浮雕技法展现陶渊明归隐故事,杯身线条流畅,图案细腻生动,材质珍贵稀有,展现了清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与对隐逸文化的深刻理解。
明代 唐寅 东篱归影图轴
纸本墨笔 135x55.5cm
天津博物馆
赏析:
此图水墨绘菊花、奇石,墨色浓淡相间,笔致清劲秀逸,描绘出菊花风姿绰约的形态。这幅作品是唐寅在50岁左右时所作,是唐寅绘画巅峰时期的作品。画中描绘的菊花与岩石题材,为历代文人所喜爱,表现出一种志向坚贞淡泊名利的心境,这种心境被唐寅诠释得惟妙惟肖,也体现了他晚年时的内心状态。这幅《东篱归影图》有钤印“南京解元”,事实上唐寅的很多作品都使用了这方印章。从科举舞弊案之后,他早已不是解元,却依旧使用南京解元之印,体现了他一生对于出仕和入仕的纠结之情。入仕的无望,让唐寅一生都无法释怀,不得不以出仕的姿态游戏人间。
正如画面左上方题诗中所说:“彭泽先生懒折腰,葛巾归去意萧萧。东篱多少南山影,挹取荷花入酒瓢。”它借陶渊明的归隐,表现出唐寅对归隐的向往,因此“小写意”的画风契合了画面潇洒飘逸的风格。
元代 赵孟頫 行草书陶渊明五言诗页
纸本墨笔 32.7x45.8cm
故宫博物院
释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夕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子昂。
赏析:
《饮酒·秋菊有佳色》是东晋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系列《饮酒二十首》之第七首,是一首五言诗。前几句写的是秋菊佳色,助人酒兴,作者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描绘出一个宁静美好的境界,是对“遗世情”的形象写照。末尾表达了终身隐居的决心。
<< 滑动查看
明代 董其昌 陶渊明饮酒诗四首卷
纸本墨笔 25x269cm
释文: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夕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其昌。
赏析:
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深受古人影响,却又独具匠心,他的笔致圆润流畅,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在这幅作品中,董其昌不仅展现了其卓越的书法技艺,更通过书写陶渊明的饮酒诗,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我们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仿佛能感受到陶渊明那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与淡泊,以及董其昌对于这种心境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元代 倪瓒 容膝斋图轴 1372年
纸本墨笔 74.7x35.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析:
此《容膝斋图》画名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中国文人心中,“容膝斋”象征着即使在狭小的空间里也能安放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河两岸式构图,已经变成倪瓒固定模式的隐居景象,空亭象征“审容膝之易安”的哲学思考。
第四篇章
桃花源记——理想之境
本篇章以“桃花源”为精神原型的终极追问,探讨陶渊明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诗性建构。《桃花源记》不仅是一篇文学杰作,更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理想社会的象征。陶渊明通过虚构一个与世隔绝、平等自足的桃花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是一个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之地。陶渊明通过渔人误入桃花源的故事情节,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和谐美好的乌托邦。这种理想化的社会构想,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不公与纷扰的反思,更是对人性本善与自然和谐的深刻洞察。陶渊明的桃花源精神,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后世文人心中永恒的精神寄托。
本篇章通过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的展示,再现了《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境界。观众将在此感受到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浪漫想象,以及他对人性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一篇章也将探讨桃花源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引导观众思考如何在现实中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请横屏观看
宋代 马和之 桃源图卷
纸本墨笔 30x339.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赏析:
《桃花源图》题材取自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描绘了人们理想中的隐居胜地,成为后世画家热衷描绘的题材。
马和之的《桃源图卷》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画面布局精妙,生动描绘了桃花源的宁静与和谐。渔人、村民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生活图景,令人向往不已。
▼请横屏观看
明代 钱榖 桃花源图卷
纸本设色 37x989.4cm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释文:
前滩罾兮后滩网,鱼兮鱼兮何所往。桃花锦浪绿杨村,浦溆忽闻渔笛响。我行笠泽锦此图,顿起桃源鸡犬想。不如归向茅屋底,老瓦盆中醉春酿。己巳秋八月既望观于金阊寓所并题。毗陵恽寿平。
赏析:
《桃花源图卷》为明代画家钱榖所作,画面壮阔,以渔人视角展开,展现桃花源的宁静美好。细腻笔触勾勒出绿杨村、桃花浪,渔笛声声,引人遐想。画中渔人醉心桃源美景,令人顿起归隐之心,展现了画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请横屏观看
明代 仇英 桃花源图卷
画心尺寸:33x472cm;
全卷尺寸:33x762cm
纸本设色
波士顿美术馆
赏析:
仇英的《桃花源图》卷是完全对照《桃花源记》所描绘的,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仇英借《桃花源图》描绘了文人雅士理想中的隐居之乐,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其跃然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世外感受。
明代 仇英 桃源仙境图轴
绢本设色 175x66.7cm
天津博物馆
赏析:
仇英的《桃源仙境图》也是取材于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描绘文人理想中的隐居之乐。全卷尺幅巨大,取高远之法,作三景叠进。近景以峭岩后一株娇艳的桃花点明画作主旨,青绿山色随山溪及崖壑铺展,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三位白衣高士。高士们风采翩然,一凝神抚琴,一屏息静听,一因琴曲之美而陶然忘机。画家将三人置于山洞处,亦有洞天福地的仙境之喻。千年古松挂藤蔓,袅袅琴音穿云岚。中景烟霏雾霭,山势峭拔,山中小径蜿蜒,有旅人盘旋登山。画家大笔勾线,细笔作皴,表现出山崖险绝之势。远景峰峦奇峻,松林葱郁,云深雾绕中,几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最高处的楼中,一位仙人凭栏远望。低处的亭台间,两位僧人松间行路,俨然一派桃源仙境。
纵观全图,此画设色明丽,“精工之极,又有士气”,是明代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佳作。
▼请横屏观看
明代 文徵明 桃源问津图卷
纸本设色 23x578.3cm
辽宁省博物馆
赏析:
此幅长卷描绘了桃花源记中舟人问路,目睹乡野中悠闲生活的场景。图中绿树环抱村宇,小山穿插其中;屋内三五小友饮茶谈古论今,楼下妇人携幼问路,村中溪水潺潺,风景优美。技法上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
全图画远山冈峦,叠翠连绵,溪水横流,树木葱郁,屋舍村宇,掩映其间,有老者山道边策杖观瀑沉思,有妇人携幼拄杖于院篱门口问路,屋内四男子席地而坐,饮酒高谈。图中线条粗细旋转富于变化,墨色浓淡干湿,层次丰富。
▼请横屏观看
明代 吴伟业 桃源图卷
纸本设色 29.4x375.1cm
故宫博物院
赏析:
桃源行
唐代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王维所作的《桃源行》诗,由于成功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基础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吴伟业的《桃源图》是根据王维所作的《桃源行》诗所创作。
▼请横屏观看
清代 黄慎 桃花源图卷 1764年
纸本设色 38x349cm
安徽博物院
赏析:
图绘陶渊明诗《桃花源记》之景,深山处隐藏的村庄,景色优美,人们自给自足,其乐融融,一位渔夫误闯这片净地。此图重现了当年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情景。
清代 佚名 任颐(传)桃花源记 1886年
纸本设色 139x46cm
弗利尔美术馆
赏析:
一名老者左手持桨,抬头欣赏着山间盛开的桃花。关于“桃花源”的传说早已家喻户晓,仅需借助几个关键的视觉元素,便能实现整个故事的传达。桃花、渔夫这两个核心的视觉符号便足以激发人们心中对“桃花源”的无限遐想,至于故事真实与否已不再重要。
清代 王原祁 桃源春昼图轴
纸本设色
画心尺寸:57.15x25.4cm;
全幅尺寸:166.69x37.15cm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赏析:
此图依“桃花源”意写江南初春景色。满岭桃花盛开,河水荡漾,双舟比翼,船头二人吹箫吟唱,乐游其中,令人神往。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与困境,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人际疏离等。而桃花源精神所蕴含的平等、自足、和谐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通过这一篇章的展示,观众将深刻体会到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理想之美,并激发起对现实社会改革的热情与信心。我们期待,在桃花源精神的启迪下,大家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接近理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归去来兮——陶渊明诗意精神艺术展”不仅是对陶渊明诗歌艺术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这场展览,我们希望观众能够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菊瓣落纸为舟,松风入墨成径,邀人暂离尘嚣,感受陶渊明诗歌中的宁静与自由,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追寻内心的诗意栖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陶渊明的诗意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慢下来,聆听内心的声音。展览虽已落幕,但陶渊明诗意精神的影响却深远而持久。它鼓励我们在日常中寻找美好,于平凡中体悟不凡,让心灵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桃花源”,实现心灵的自由与满足。
参考文献:
[1] (唐)房玄龄著;黄公渚选注. 晋书[M]. 商务印书馆, 1934.02.
[2] 袁行霈. 陶渊明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07.
[3]朱虹. 归去来兮陶渊明[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7.08.
[4]戴建业. 澄明之境 陶渊明新论 戴建业作品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08.
[5]钟书林主编;刘浩,李远副主编. 陶渊明研究学术档案[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11.
[6]鲁枢元. 陶渊明的幽灵 悠悠柴桑云[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06.
[7]梁海燕.陶渊明的归隐选择与文学书写——“隐逸诗宗”的双向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62(01):72-80.
[8]李景艳.由“仕”到“隐”的情感流变:徘徊与回归——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J].语文天地,2025,32(01):21-24.
[9]贾新奇.《形影神》思想主旨试析——兼论陶渊明的生命价值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2(06):37-49.
[10]李光摩.两个桃源的对话——《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关系的再探讨[J].学术研究,2023,(11):162-169.
[11]吴丽萍.从《归去来兮辞并序》看陶渊明的人生境界[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23,(11):82-84.
[12]刘生良.陶渊明与《庄子》[J].社会科学家,2021,(02):10-13.
[13]陈郢.图像与文本:李公麟《归去来图》的图像意涵与象征脉络的建构[J].美术大观,2020,(09):60-62.
[14]刘振伟.陶渊明归隐选择略论[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3(03):47-55.
[15]顾农.陶渊明的思想和艺术[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01):1-10.
[16]朱燕楠, 郭鹏宇. 图像、文字与社会空间:《渊明归隐图》与《归庄图》的范式重构[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7, (03): 28-33+209.
特别鸣谢:
史长虹,男,1972年生于山西灵石。字雨生,号天籁居主人、通和子等。浙江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书画篆刻史学研究方向)博士。现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主攻文艺史论研究。社会兼职:山西省外高校校友联合会长三角联络处主任、山西师范大学浙江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西太原傅山研究会、董寿平书画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敦煌博物馆委员会理事、敦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长三角非遗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潍坊海岱刘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杭州滨江民进开明艺术院艺术顾问。
01
晋书(全十册)
作者:房玄龄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1996-04-01
页数:3302
定价:23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点校本二十四史
ISBN:9787101003086
02
陶渊明研究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
页数:379
定价:36.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博雅英华·袁行霈著作系列
ISBN:9787301141137
03
陶渊明集笺注
附诗文句索引(上下册)
作者:[晋] 陶潜 撰 / 袁行霈 笺注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7-12
定价:9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ISBN:9787101128727
04
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
作者:戴建业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果麦文化
出版年:2019-8
页数:460
定价:75.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戴建业作品集
ISBN:9787532172320
05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作者:[加拿大] 叶嘉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8-6
页数:284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迦陵说诗(2018版)
ISBN:9787101131574
06
尘几录:陶渊明与
手抄本文化研究
作者:田晓菲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
原作名: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出版年:2022-5
页数:438
定价:79.00元
装帧:精装
丛书:田晓菲作品系列
ISBN:9787108072221
07
陶渊明批评
作者:萧望卿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2016-6-1
页数:168
定价:36.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大家小书
ISBN:9787200121872
08
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
作者:[加拿大] 叶嘉莹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8-6
页数:284
定价:32.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迦陵说诗(2018版)
ISBN:9787101131574
09
陶渊明也烦恼:给家长的
传统文化启蒙课
作者:黄晓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乐府文化
出版年:2021-6
页数:260
定价:48.00
装帧:平装
丛书:黄晓丹作品
ISBN:9787559643247
10
陶渊明:中国人的精神建筑师
作者:廖仲安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出品方:领读文化
出版年:2024-10
页数:224
定价:49.8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50521544
11
诚与真:陶渊明考论
作者:刘奕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2023-2
页数:538
装帧:精装
ISBN:9787573205124
12
隐逸之间:陶渊明
精神世界中的自然、
历史与社会
作者:唐文明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5-1
页数:314
定价:69.00元
装帧:精装
13
陶渊明的幽灵:悠悠柴桑云
作者:鲁枢元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1-7
页数:413
装帧:精装
ISBN:9787532179152
14
陶渊明的遗产
作者:张炜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3-8
装帧:平装
ISBN:9787020181094
15
遇见陶渊明:陶渊明心灵游记
作者:张君民
出版社:大有书局
出版年:2024-8
装帧:平装
ISBN: 978780772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