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工作动态>读者活动

故宫大展!宋徽宗的“奇石”遇上莫奈的“睡莲”!

发布时间:2025-04-25作者:来源:点击:

分享到:
图片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来源:文博圈(ID:wenboquan01)


宋徽宗赵佶

乾隆皇帝

赵孟頫真迹!

赵伯骕唯一传世之作《万松金阙图卷》

莫奈《睡莲》

……

超多珍贵的古画

汇聚故宫

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200余件/套中外展品

讲述发生在北宋文人王诜的私人园林
故宫乾隆花园、明代苏州定慧寺禅院

意大利庞贝别墅花园、法国凡尔赛宫园林

日本江户时期花园、莫奈花园的

园林雅事


图片
图片


玻名堂特制“曲水流觞”玻璃

现场演绎古人雅集意趣!


超大抗弯低反玻璃

助力打造沉浸式“裸”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乐林泉,取自展品《皋涂精舍图》轴上,乾隆帝御笔亲题的诗塘。“林泉”是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诗意表达,“乐”于“林泉”,则是人们在园林中寄托的栖居追求。展览以“园林雅事”为叙事焦点,立足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放眼全球园林文化,展现雅集、鉴藏、游山、静修、观花、畅音六大园事


园事一 · 雅集


雅集是指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进行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琴棋书画、品茗听琴、文艺品鉴等与文学和艺术相关活动的集会。曲水流觞则是雅集的代名词。


图片

明 陈洪绶 清 华喦 西园雅集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上最著名的雅集趣事,当属一千六百余年前的兰亭雅集。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于会稽山阴兰亭的清溪两旁席地而坐。他们将盛酒的 “觞” 置于溪中,任其顺流而下,觞停处的人便取酒赋诗。这一雅事被王羲之写入《兰亭集序》,“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的景致与 “流觞曲水” 的雅趣,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佳话。


图片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曲水流觞宴席截图


图片

电影《笔中情》曲水流觞宴席截图


如何在室内空间中重现这一千年前的雅趣?


关键在于以“流动的玻璃”为载体,将曲水流觞的意境转化为可触摸的空间语言——玻名堂低反弯弧展柜玻璃正是这一构想的灵魂所在。


图片


玻名堂玻璃工程师介绍:“低反弯弧玻璃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对加热温度进行极其精准的控制,误差不超过2℃。由于设计的独特性,每片低反弯弧玻璃都配有专门定制的模具,加热时间也根据玻璃弧度、厚度的不同进行精准调控。”


凭借精湛工艺,玻名堂保证了每片低反弯弧展柜玻璃弧度误差在极小范围内,吻合度极高。这种为展览量身定制的低反弯弧展柜玻璃,以通透的质感、灵动的弧线,与展柜相结合,在室内勾勒出仿若溪水蜿蜒的形态,既造型优美,又为展品提供了稳定契合的展示空间。


图片


图片


步入展厅的观众首先就会被这“曲水流觞”玻璃吸引,它如玉带串联起空间脉络,携历史上的酒器、食器珍品,引导观众走向展厅深处。


图片


园事二 · 鉴藏


鉴藏,就是 “鉴识” 与 “收藏” 。中国古代文人雅集妙趣横生,他们于其间赏鉴古物,品味古韵,将园林景观与雅集博古活动融合,与古物相伴,跨越时空,与古人倾心交流。


图片
图片

竹院品古图 明 仇英

这是明代文人“品古”的生动再现。画面中屏风、朱栏、湖石、竹林,正是一处园林景象。其间文士品茗赏古,园主指挥仆人将所藏画轴、器物陆续呈上,陈列摆玩。


热衷博古收藏的乾隆皇帝,堪称艺术界的“头号粉丝”。在自家建福宫花园的静怡轩内,他专门开辟了一个专属藏室,用于收藏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及传为宋代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四件珍品。并且引用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将其命名为“四美具”。


故宫根据典籍记载,还原了这方藏室的陈设。


图片
四美具空间


图片
图片

清乾隆 缂丝五箴及龙额围屏


图片
图片
图片

临李公麟女史箴图卷 清乾隆(1736-1795) 弘历


图片
图片
图片

九歌图卷 清(1644-1911)丁观鹏

乾隆二十五年(1760),宫廷画家丁观鹏奉救仿内府静怡轩所藏李公麟《九歌图》笔意,绘成此图。图以屈原《九歌》为题,绘东皇太一、少司命、山鬼等神灵形象。长卷山水之间,神灵杂处其中,神情逼真、形态生动,衣带飞动自然,设色雅丽。幅中有乾隆皇帝抄录的《九歌》诗句。


图片
图片

四美具图页 清 董邦达

乾隆皇帝还专门令词臣董邦达绘制了《四美具册页》和《四美具合幅图轴》以志此事。


图片

十八公图卷 元 曹知白(传)

此次展览亮相的展品中,有两件珍品曾藏身于建福宫“三友轩”——描绘古松的《十八公图》与元人君子林图之一墨竹图卷。乾隆皇帝特意将这两卷画作,与宋元梅花合卷同放一室。因松、竹、梅恰合“岁寒三友”之意,便将此处命名为“三友轩” 。


西方鉴赏收藏历史悠久。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因古典文化复兴热,教皇、贵族和富商热衷收藏古艺术品,既出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也为彰显权力财富。到18世纪,全球交流频繁,英伦受东方文化冲击,设计师将中国风建筑融入园林,以满足对异域文化的追求。


图片

美第奇宫的柱廊和花园 1870年后于贝尔·罗贝尔(法国)风格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园事三 · 游山


“山”,是中西园林不约而同含有的意象。于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山” 宛如灵魂所在。仙山、洞天的概念巧妙融入,让人们即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借园林山景触碰到林泉之韵。山水绝非简单的景致,它是古人安放心灵、涵养心性、修行品德的依托。


这一单元,展出多件大篇幅历代著名书画作品,如宋徽宗赵佶传世名作《祥龙石图》,宋代赵伯骕唯一存世的画迹《万松金阙图》,后者还是195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祥龙石图 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被公认为宋徽宗真迹。图绘太湖石,石上楷书“祥龙”二字。此石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乃构成花园景致的要点。环碧池与宣和殿相近,二者同属大内西北角的后苑区域。宣和殿是法帖绘画、图书金石收藏的要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万松金阙图 宋 赵伯骕 故宫博物院藏

该图无作者款印,后纸有元代赵孟頫跋,称之为赵伯骕真笔。图绘临安(今杭州)凤凰山万松岭一带景色。万松岭在西湖旁,其上皇家殿宇众多。画面起始处,水面开阔,山坡上松林郁郁葱葱,金顶殿宇若隐若现。笔法工中带拙,形成蕴藉文雅的青绿山水新风格。


图片
图片
玉洞仙源图轴 明(1368-1644年) 仇英

“山洞”在道教文化中有“洞天福地”的意涵。明清两代,在园林营造之风的影响下,“洞天”进入到园林造景中,尤其是标榜隐居理想的文人士大夫园林。图绘青山石洞,白衣高士临水抚琴。本图是仇英继承宋代院体青绿山水而又融入士人趣味的佳作。


游山部分,大面积使用超大抗弯低反玻璃。透明无感的玻璃仿佛幕墙一样,顶天立地,毫无遮拦,裸展氛围扑面而来!


在“游山”过程中,画中山峰绵延不断,现实中观展更无打断,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方壶图轴 明(1368-1644年)吴彬 故宫博物院 藏

方壶仙山外形奇诡,山峰之间别具洞天,琼楼玉字隐现其中,有仙人凭栏远眺,山脚下海浪拍岸,山间云气飘渺,充满着神话中仙山的奇幻之感。画中夸张变形的山体,远观如仙境,近看又如园林中的假山赏石。


图片


不同于东方园林的自然写意,伊斯兰与欧洲的规则式花园宛如精密的几何画卷,将自然重塑为规整秩序。


图片

蒂沃利宫和花园选自《罗马壮丽之镜》 1581年乔凡尼·安布罗吉奥·布兰比拉(意大利)(传)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藏

意大利台地园是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园林风格。以其对称的几何布局、层次分明的台地设计、精妙绝伦的水景艺术著称。16世纪建成的埃斯特庄园(蒂沃利宫及其花园)为台地园经典之作。花园以几何图形划分六层台地,精心布置着喷泉、雕塑和整型绿篱。


图片

亚平宁山巨像,选自《普拉特里诺庄园图景集》

约1653年斯特凡诺·德拉·贝拉(意大利)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 藏

乍一看这幅画中的巨人,会以为是画家新奇大胆的想象,但其实画中的巨像是真实存在的雕塑,高达11米,坐落于普拉特里诺庄园。半人半山的巨人形象是亚平宁山脉的化身,由著名雕塑家詹博洛尼于1579年至1580年间雕刻而成。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造与自然景观融合的产物。不管是仿照天然洞穴的人工洞窟,还是象征自然力量的巨型雕像,都彰显着人类艺术对自然的大胆改造,让园林成为艺术驾驭自然的生动写照。


园事四 · 静修


步入“静修”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萃赏楼圣容漆泥子佛挂龛,往里走是清代云光楼十六罗汉屏风。


图片
图片
这组屏风是根据五代时前蜀画家贯休所画《十六应真像》的原作制作后进献入宫。屏风上,十六罗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工匠以精湛技艺将他们或沉思、或说法、或禅定的姿态雕琢得入木三分。 乾隆皇帝曾将其置于乾隆花园内的云光楼进行供奉。
图片

莲舟仙渡图页 宋(960-1279年) 佚名 故宮博物院 藏

此图描绘一仙人身着草叶上衣,仰坐于青色莲瓣中,手捧书本,逍遥游于山巅云气之间。莲舟外云海茫茫,渺无边际。画作旨在表达仙人修行的自在境界,乘一莲舟即可泰然遨游天地。


图片
图片

楷书临黄庭经卷 元(1271-1368年)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 藏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经典。此卷为赵孟頫临《太清楼帖》本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体势极近右军。赵孟頫主张以复古为旗帜改变南宋书画颓势,体现了他追寻魏晋风度的审美理想。卷中有“仙人道士非可神,积精所致和专仁”等语,多为丹家之要旨,精神之园林。


图片

行书诗册页 元 赵孟頫


此页为赵孟頫书唐代李翱《赠药山高僧惟俨二首》之一,是李翱拜访药山道场高僧惟俨禅师后所作,上书“炼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药山寺则是唐代蔚为壮观的一处寺观林园。此诗刻画了高僧清雅出尘的形象,也描写了药山道场修行环境。最后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更是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想相结合。


图片

白玉炉瓶盒三事 清(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 藏


炉、瓶、盒是文人雅士几案上的常用陈设,三件成组搭配,被称为“三事”,是焚烧香料的器具,具有祛味驱邪、散发香气的功用。炉用于燃香;瓶放置铲、箸等,用于铲除香灰和夹取香料;盒存储香料。“三事”既有实用功能,又兼具陈设功能,常见于寺观园林的绘画作品中。欧洲中世纪修道院,修士们则于回廊间虔诚祷告,滋养灵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园事五 · 观花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文人雅士常以观花、画花、咏花为日常雅事。古代文人尤其擅长托物言志,他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寄托于自然万物,争奇斗艳的花成为他们表达高尚品格与精神追求的绝佳载体。


图片

克劳德·莫奈肖像画与弘历观荷抚琴图


“观花”单元,入口处的中西碰撞令人耳目一新。乾隆皇帝与克劳德·莫奈,仿佛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今人眼前展开对话。


图片

弘历观荷抚琴图


在周敦颐的文章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在相隔约700多年后的莫奈画中,睡莲的清新淡雅同样得到体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00年 克劳德·莫奈(法国)睡莲池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园事六 · 畅音


园林,也是一座听觉殿堂。雨打芭蕉,声声清脆;风过竹林,沙沙作响,这是大自然馈赠的美妙乐章。而当风声水声与古时君子的琴瑟之音相互交融,便奏响了另一曲动人的交响。


图片

图片圆明园铜版画册·海晏堂西面 清(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这件海晏堂铜版画就在“畅音”入口处,描绘了由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欧洲传教士设计,吸收西洋建筑中的巴洛克形式的海晏堂全景。正楼前有一个巨形石质大贝壳,贝壳两侧象征十二时辰的十二生肖像端坐于石台之上,每至一个时辰,时辰之像即口中喷水,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同时喷水,传闻水声轰鸣,蔚为奇观。


图片

大忽雷 唐 故宫博物院藏


大忽雷,中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其发音忽忽若雷而得名。又称龙首琵琶或二弦琵琶。民间流传甚少。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唐代制作的大忽雷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古代乐器之一。


图片
西厢记图册 清(1644-1911年)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时,园林成戏曲舞台,《西厢记》《牡丹亭》的绮梦于此铺展;凡尔赛宫盛大的游园会上,《伪君子》的演出石破天惊。 从古代到现代,跨越地域的园林艺术,将戏曲、器乐、声乐巧妙融入景观,中西音乐在亭台水榭与喷泉雕塑间相遇,既保留着各自文化的鲜明印记,又共同编织出人类对诗意栖居的浪漫想象。


图片

《穹顶丛林园的景色》

约1700-1725年,据让·科泰尔(法国)作品创作

凡尔赛宫和特里亚农宫国家博物馆藏


游览终了,步出展厅,绿瓦绵延,红墙静默。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结晶。西方的浪漫与东方的灵动,虽风格各异,却都满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意栖居,乐于林泉。再次划重点:本次展览部分真品展出期限只有30天,不妨快到故宫午门,共同品味这场园林雅事。


图片
乐林泉——中外园林文化展
展览时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6月29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午门正楼及东西雁翅楼展厅


-END-


图片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图片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图片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松霖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