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25作者:来源:点击: 次
精选西夏时期文物精品 123 件
近三分之一展出文物为一级文物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全面展示西夏时期
制度、文化、技术
以及神秘的西夏陵
“桃花石”是古代中亚对中国的称呼——在他者的视野中,辽宋夏金是一个完整的共同体。
公元11至13世纪,党项族建立西夏,又称“大夏国”“大白高国”等。前期与辽、北宋,后期与南宋、金朝并立。辖境最大时包括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的部分地区。
西夏积极吸收先进的中原文明,凭借宜农宜牧的自然条件,推动了西北地区的统一及民族融合。境内党项、汉、吐蕃、回鹘、鞑靼、契丹、女真等民族在经济上互补互惠,文化上互学互鉴,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
本展览通过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西夏文物精品,彰显出辽宋夏金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实证西夏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第一单元
通过相关文献记载,体现出西夏在政治方面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党项族与汉族“华夷共祖”的观念。而展出文物则反映了西夏在官制、军制、礼制、律法等方面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宁夏博物馆 藏 (一级文物)
西夏对首都和皇室的戍卫则配备西夏的精锐部队,号“御围内六班直”,轮值紧密,多以符牌为凭,牌面阴刻西夏文“内宿待命”或“防守待命”。这枚西夏文牌面呈铲形,上方留穿孔挂系,正面阴刻西夏文“料胡残蚏(内宿待命)”。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领印 宁夏博物馆 藏 (一级文物)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领印印面为正方形,橛形钮,钮上有一圆孔状穿。印面阴刻西夏文篆书“緵氟”二字,汉译为“首领”,笔画凝重而浑厚,线条灵活有力,留有白文边框。印钮顶端刻有西夏文“辊”字,汉译为“上”,以识别钤印方向,印钮右侧阴刻西夏文“猜泊圈矪灯萰翆(天盛丙戌十八年)”,左侧阴刻西夏文“緵氟膹脯没额泌(首领咩布小狗山)”。
第二单元
从经济角度切入,阐释了西夏农牧业、商业、印刷业、制瓷业、金属铸造业等等经济行业所体现出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大量实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西夏器物体现出的深刻的文化交融。
西夏建立后积极学习中原制瓷技术,发展制瓷业,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颇深,逐渐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陶瓷体系。
黑釉剔刻花四系扁壶 宁夏博物馆 藏 (一级文物)
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制作精美,产量较大。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可能从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壶演变而来。扁壶腹部的圈足起放置平稳的作用。党项人长期生活于马背之上,而扁壶体态轻盈,形状非常适合在马背或驼背上携带,是党项人所喜爱的生活器皿。
西夏的金属器工艺精湛,纹饰优美,直接继承了中原熔铸、锻造技术。
西夏刻花折枝牡丹纹金碗 武威市博物馆 藏 (一级文物)
该器物侈口,平沿,直腹,平底。外口沿饰两圈细弦纹,中间捶揲一周缠枝卷草纹;碗内底部外圈饰缠枝梅花,中间饰团花;团花以1朵折枝牡丹为中心,周绕莲花、莲蓬、梅花及花叶纹饰。1987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地区武威市(今武威市凉州区)东大街署东巷窑藏遗址。
西夏金银器从制作工艺到造型艺术、从纹饰选择到装饰手法都与同时代的宋、辽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造型的简洁和纹的写实。这是因为西夏的统治者经常得到宋朝赏赐的金银器,加上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得以深度交流和融合。
荔枝纹金牌饰
此牌饰呈长方形,纯金捶揲而成,四周模压凸棱边框,正面凸出三组荔枝及枝叶纹,底为珍珠纹,背面左右各焊接一立耳式穿,两穿孔内残存有残铜钉。器物造型小巧,外表光莹,厚薄均匀,做工精细。西夏金银器别具一格,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从出土的西夏金银器来看,西夏手工业匠人已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铸造、锻打、焊接、抛光、切削、钻孔、镏金、捶揲、镶嵌等工艺技术。
第三单元
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要素和深层动力。第三单元就通过对西夏社会的语言文字、儒释道文化、多元艺术和服饰文化四个方面,多方位地展示中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西夏文寿陵残碑 宁夏博物馆 藏 (二级文物)
该残碑1975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陵区7号陵西碑亭遗址。白砂石质,出土时已残碎,由五块残碑石粘接而成,为拼合后留存西夏文字最多的一块。碑额两面阴刻西夏文篆书四行,每行四字,汉译为“大白高国护城神(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碑额文字书写工整,笔画均匀流畅,结构严谨饱满。该碑文为确定西夏陵陵主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墓碑正文为阴刻楷书西夏文字,结构饱满匀称,字体刚劲、挺拔、美观,凿刻刀法娴熟。每字边长约3厘米,字体描金,有的笔画内金箔犹存。
西夏建立后,统治者大力提倡佛教,佛教成为西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鎏金文殊菩萨铜造像 宁夏博物馆 藏 (一级文物)
该造像通体鎏金。通高58.5厘米,正面宽46.5厘米,侧面宽25.5厘米。上部为文殊菩萨,头戴高冠,面部圆润,大耳垂肩,双目微合。身着宽袖紧身天衣,胸佩璎珞,飘带绕体,手持如意,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花座下垫一火云纹蟠龙戏珠图案的披毡于下部坐骑青狮背上。狮子双目圆睁,尾巴卷曲。菩萨神态安详,狮子伏卧,呈现出既驯服顺从又不失威猛雄健的姿态。
彩绘泥塑佛头像
这尊佛头像泥塑中空,头顶为螺发,中间有一白色肉髻。面部方颐,双眉隆起,眉间有白毫。眼珠乌亮,为黑色釉料特制。下眼睑上有黑色“泪痕”,佛鼻梁高直,双唇闭合,厚唇上墨线绘出八字胡须,下颌用墨线绘出日、月、云状纹饰。面部曾经两次用白粉涂饰。宏佛塔出土这种泥塑佛头像共6件。从佛头的造型风格来看,基本继承了犍陀罗时期佛造像的特点,面部圆润饱满,线条大气,富有唐代造像遗风,是西夏吸收继承唐文化的典型物证。佛头眼珠内的黑色釉料因高温而溢出,好像佛祖悲悯世间疾苦流下的眼泪,使得佛像更具慈悲之感。
第四单元
展览的最后一单元邀请参观者走近重要文化遗产——西夏陵,通过出土文物及图文介绍其独特的建筑形制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宁夏博物馆 藏 (一级文物)
该力士支座为圆雕男性人像,面部浑圆,颧骨高凸,粗眉上翘,双目圆睁且外凸,鼻梁粗短,獠牙外露,下颌置于胸前,裸体,腹有肚兜,肩与头齐,肘部后屈,双手扶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座顶右上角顶阴刻西夏文三行,共十五个字,第一行四字,汉译为“小虫旷负”,第二行四字,汉译为“志文支座”,第三行七字,汉译为“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阴刻汉文“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石雕工匠的姓名,弥足珍贵。目前西夏陵共出土这类支座14件,但刻有汉文和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是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实证。
红陶迦陵频伽 西夏陵博物馆 藏 (二级文物)
该器物人首鸟身,神态静谧安详,丰乳细腰,双手作实心合掌印于胸前。“迦陵频伽”为梵语音译,又译为“嫔伽”,意译为“美声鸟”“好声鸟”“妙音鸟”。它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来供养和娱悦于诸佛。目前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石刻上。唐代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迦陵频伽纹饰的使用也日益广泛,大多出现在壁画和金银器上。西夏迦陵频伽形象延续唐代的传统而来,作为建筑构件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属首次。
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文物精品展
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西楼二楼
展期:2025.04.29— 2025.09.14
免费参观,无需预约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