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5作者:来源:点击: 次
点击上方“弘雅书房”→点击右上角“...”→设为★
设置星标后,再也不会错过每一期的精彩文章啦!
前言
如意,一件承载千年文化与美好祝愿的器物,从最初的搔痒工具演变为象征吉祥的艺术珍品,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风俗、工艺审美与精神信仰的变迁。本次展览以“如意”为主线,通过“如意的起源与演变——从实用工具到吉祥符号”“如意的工艺之美——材质、造型与技艺”“如意的文化意涵——宫廷礼俗与民间信仰”三个单元、34件珍贵文物与画作,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如意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馆藏珍品,辅以生动的历史故事,旨在为大众呈现一场兼具趣味与深度的文化之旅。
PART.01
如意的起源与演变——
从实用工具到吉祥符号
本单元追溯如意的起源,展现其从日常工具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过程。如意最初为“爪杖”,即搔痒工具,因“尽如人意”得名。魏晋时期,随佛教传播与文人清谈之风盛行,如意逐渐脱离实用功能,成为身份象征与精神寄托。宋代后,灵芝造型的如意兴起,寓意长寿与祥瑞,并在明清宫廷中达到鼎盛。
战国 佚名 牙雕如意耙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
最初的如意造型,是摹仿人的手形,是人的意志的延伸。它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柄端成手指(形)状,作搔痒之用,搔之可如意,故称“如意”,俗称“不求人”。
我们从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出土的战国牙雕如意耙造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手掌的形状。
朝代不详 佚名 现寿者相图册(二十开)之十三 罗汉
本幅贝叶设色,对幅纸本泥金
本幅21.4x17cm,对幅31x2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罗汉正在用如意瘙痒。
<< 滑动查看
唐代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绢本设色 51.3x531cm
波士顿美术馆
最早将如意记载为器物的是晋人王嘉的《拾遗记》。不仅帝王将相、豪门望族身边常备如意,如意的功能也是多元的:以助舞兴、伴奏歌咏、指挥军事等。
从图中可见,陈宣帝陈顼和陈文帝陈蒨手中各执一柄如意。
魏晋南北朝 佚名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拼砖图
80x240cm
砖石
南京博物院
魏晋时期名士崇尚清谈,谈玄时好持如意,《世说新语•雅量》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吟诗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另外,魏晋时期名士追求人格放达,喜服五石散,服药之后,周身发热、发痒,自然需要用东西搔痒,如意便适应了这些需求,成为文人雅士的手持之物。
王戎
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画面中竹林七贤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画面中王戎手中舞弄着的如意,呈爪形。
<< 滑动查看
唐代 孙位 高逸图
绢本设色 45.2x168.7cm
上海博物馆
王戎手握长柄如意
此为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王戎,他手中握着一柄长柄如意,旁有童子抱书卷。
唐代 佚名 敦煌壁画榆林窟25窟主室西壁普贤文殊变
墙面重彩
唐中期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文殊菩萨执如意
文殊菩萨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和左胁侍,智慧第一,为众菩萨之首。因此文殊菩萨手执如意应该是智慧的象征。如意成为文殊菩萨的法器大概始于北魏迁都洛阳后。北魏龙门石窟中就有十余处文殊菩萨执如意的造像,此后的东魏、北齐、隋唐时期也有一些文殊菩萨执如意的造像和壁画。较为著名的有唐中期榆林第25窟中文殊菩萨执如意的壁画。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期间,在佛教神仙系列中执如意者仅有文殊菩萨一位,如意俨然成了文殊菩萨的专用法器。
唐代 佚名 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
通长50cm,云头宽16cm,重762.5g
1987年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
魏晋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至唐代,佛教日渐兴盛,佛教的兴盛促进了如意的演变。如意的形制、材质与功能在唐代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鎏金坐佛纹云头银如意(局部)
唐代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云头状的如意逐渐出现。
唐代 佚名 素面云头银如意
长60cm,云头宽21cm,重405.7g
法门寺博物馆
此如意通体用银材钣金而成,头部为卷头云纹状,如意柄上扁下圆,通体光素,柄上錾文。
在佛教说法及举行法会时,法师常手持如意,可记经文于其上,用以备忘。
如意柄錾文:“咸通十三年文思院造银白成如意一枚,重九两四钱。打造作官臣赵智宗、判官高品臣刘虔诣、副使高品臣高师厚、使臣弘慤。”文思院,隶属于内务府,是唐代专为皇室打造金银器物的作坊。
<< 滑动查看
宋代 李公麟(传) 维摩演教图卷
纸本墨笔 34.6x207.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菩萨执如意
两宋时期,如意在佛教中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在传为李公麟的《维摩演教图》中可以看到菩萨执如意的图像。如意在佛教中应用和使用的扩展,凸显了其在佛教中的意义,也表明佛教对如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宋代 赵昌(传)南唐文会图页
绢本设色 35x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隋唐至两宋,如意完成了由爪杖式向云形的转化,并开始出现灵芝式如意。而之后的元代至明代早期,如意在佛教、道教和文人阶层中缓慢发展。
在《南唐文会图》中,画面最右侧的侍童手持如意,这说明在宋代时期,如意已经开始走进文人的生活,也为如意成为明代文人的文玩清赏做好了铺垫。
<< 滑动查看
元代 王振朋 伯牙鼓琴图卷
绢本墨笔 31.4x9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元人王振鹏的文人画《伯牙鼓琴图》中子期身后一侍童怀抱如意,是在文人雅集中使用如意的体现。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等书将如意列入文房器用之一。书中记录到:“古人用以指画向往,或防不测,故炼铁为之,非直美观而已。得旧铁如意,上有金银错,或隐或见,古色濛然者最佳。”可见,铁如意这一特殊材质正好顺应了当时的复古思潮,结合文人与工匠的智慧而产生。
明代 佚名 赵南星铁如意
长51.5cm,柄宽2.8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柄铁如意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所制。赵南星天启年间与魏忠贤斗争失败后,谪戍代州,病卒。相传党人各有一柄,其用意是预备痛击魏忠贤的,后人对它题咏很多。如意头为四瓣花状,柄上正面中有棱线,两侧错银铭文各一行,字迹多有剥蚀,现存:“其钩无鐖,廉而不刿,以歌以舞,以弗若自折,维君子之器也,赵南星”。共小篆26字。柄背面似有错银文字,均剥蚀不可辨认,此铁如意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清代 佚名 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立持如意轴
绢本设色 184x9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仕女庭院赏花的情景。竹条编制的藩篱处繁花似锦,百花齐放。画家在此特别突出地表现了紫、粉、白、红等各色牡丹。牡丹以花叶丰满、香味浓郁和体态雍容华丽而被称作“百花之王”,并成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画家借绘牡丹及女子手中所持的竹雕灵芝如意暗寓了“富贵如意”的美好愿望。
PART.02
如意的工艺之美——
材质、造型与技艺
本单元聚焦如意的材质、造型多样性与工艺创新。明清时期,宫廷匠人以玉石、金属、竹木等材料,结合透雕、镶嵌、珐琅等技艺,将如意打造成集实用、审美与寓意于一体的艺术品。
玉
石
如
意
清代 佚名 青玉万福庆寿如意
长39.6cm
玉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
玉色白中透青。装饰分三部份,首部中央顶端为一卍字图案,下连一蝠衔磬,磬下连一寿字,取其谐音有“万福庆寿”之意,左右亦饰有二蝠;柄中央也浮雕蝙蝠衔磬纹,下连双鱼,寓“万福有余”;柄尾浮雕蝙蝠衔一水仙,则谐“富”贵神“仙”之意。柄尾附黄色编花双穗。
三
镶
如
意
清代 佚名 紫檀嵌玉三镶如意
长45.5cm
木材,玉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意紫檀柄,首、身、尾镶螭纹玉璧、玉瓦,如意首玉璧的中央镶有一颗产自东北黑龙江流域的东珠,直径超过1厘米。清朝皇室非常注重东珠,这种产于东北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诸河的东珠莹润洁白,大可半寸,清时规定,只准宫中采用,王侯大臣不得随意佩戴。
东珠大而圆者往往用在皇冠或朝珠之上,异型珠则作为镶嵌之用。据宋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在北宋时,这种珠直径围寸者价值二、三百万。此颗东珠粒大晶莹,点缀在双螭之间,组合为二龙戏珠纹饰,光彩夺目。
金
属
如
意
清代 佚名 金“宜子宜孙”囍字如意
长18cm,头宽6.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中带有“喜”字装饰的如意一般为婚庆礼仪所用,多为凤舆、喜床的陈设具以及帝后互致的仪式用具。
此柄如意通体以九成金打造,头部为云头式,錾刻五蝠拱卫中心“囍”字,寓意福喜双至柄身錾刻云蝠环绕楷体“宜子宜孙”四字,祝祷子嗣绵长,辅以云雷纹边饰,转角装饰铜钱纹。此如意尺寸虽小,但从祝辞可知其为清宫婚庆仪式之用。
清代 佚名 金镶玉元杵如意
通长30cm,头宽6.5cm
金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镶玉元杵如意是一件集贵金属与美玉于一体的艺术珍品。它不仅展示了清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吉祥文化的崇尚和传承。
竹
木
如
意
清代 佚名 天然木雕如意
长20cm
木
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依木料其本形裁减冗枝,成如意式。其身屈曲有致,突起的棱线如脉络贯通,旁逸小枝,多自然孔穴,胜似人工镂空。如意首、尾扁圆宽厚,其上密布细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颇似菌褶组织,与较为光滑修长的柄身恰成映衬。
天然木雕与根雕近似,难在选材剪裁,妙在人工匠意与造化天成的契合无间,是一种非常符合我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工艺品类。这件天然木如意不仅保留了大量耐人寻味的天然特色,而且营造出玲珑的俯视与侧视效果,无疑是此类制品中较为突出的一件。
九
九
如
意
清代 佚名 铜镀金八仙寿星如意
长41cm,首宽11.2cm
铜,金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套如意共九柄,既含如意之意,又取阳数中最大的“九”,代表九如。如意采用铜鎏金錾花工艺制作,首部分别錾刻八仙和寿星,每柄皆以仙人居中,仙鹤与鹿胁侍两侧,意为“鹤鹿同春”,表达祝寿之意。唐代诗人王建《闲说》诗云:“鹤寿千年也未神。”因鹤、鹿为长寿的象征,故常以“鹤鹿同春”用于祝寿之辞。如意柄身镂雕各种“寿”字,寓意群仙祝寿。尾部附青绿璎珞一束,上缀两粒红珊瑚珠。
<< 滑动查看
清代 佚名 木嵌各种玉石瓜果灵芝式九九如意
长41.5cm
玉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如意9柄成套,其正中1柄为灵芝造型,另外8柄分为石榴、瓜蝶、佛手、仙桃4种造型,两两成对。灵芝如意首以棕红色玛瑙雕成,其它瓜果如意在镂雕木柄上,以染牙雕叶,白玉作花,金丝为芯,或以碧玉、青玉、白玉雕成大大小小圆润的瓜果,果实周围皆满镶花朵和叶片。还有红玛瑙蝴蝶停于瓜叶之上。8枝瓜果的造型寓天地长春、多福多寿、子孙繁盛不衰之意。 此套如意装饰皆为传统的吉祥纹样,石榴寓意喜庆多子,瓜蝶引“绵绵瓜瓞”之典故,佛手取福寿吉祥之美意,仙桃则祝颂仙寿万年,中央的灵芝如意则“一枝独秀”,各种造型极堆砌铺张,呈现一派热闹喜庆的气氛,于五色缤纷之间尽显其精美富丽。
PART.03
如意的文化意涵——
宫廷礼俗与民间信仰
本单元揭示如意在宫廷与民间的多重角色。清代宫廷中,如意是登基、婚庆、寿诞的核心礼器;民间则将其融入年节、祈福等习俗,成为跨越阶层的文化符号。
明代 朱见深 岁朝佳兆图轴 1481年
纸本设色 59.9x35.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幅作品创作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作者宪宗朱见深时年三十五岁。图绘钟馗手持如意,一随行小鬼双手托一放有柏枝与柿子的盘子,取谐音“百事如意”。此图布局谋篇极见巧思,画中人物颇有动感,五官造型准确,眉目须发均以细笔勾描,面部以淡彩晕染出凹凸,眼目极其传神,线条简劲流畅,设色淡雅,笔墨精到,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渊源及其独特的艺术追求,是明宪宗朱见深传世人 物画的佳作之一。 画幅右上方有明宪宗朱见深御题:“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 图中画钟馗,犀利的目光紧盯着飞来的蝙蝠,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头;小鬼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寓意“百事如意”。 悬挂钟馗像是年节时一项重要的风俗活动,用以驱鬼辟邪,因而这幅“岁朝佳兆图”可以看作是一幅祈祥祝福的宫廷年画。
皇后凤舆中的御笔“龙”字轴(左)
皇后在凤舆中手持的金双喜如意(右)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现存文物中带有“喜”字装饰的如意一般为婚庆礼仪所用,多为凤舆、喜床的陈设具以及帝后互致的仪式用具。
在帝后大婚过程中,皇后乘坐入宫的凤舆时要一手执苹果、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寓意平安如意)。当凤舆至乾清宫阶下,皇后降舆。皇后入宫的凤舆不与常人相同,而且在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还要提前在其内部放置御笔“龙”字,光绪帝大婚时凤舆内的“龙”字为皇太后慈禧所写,至今还典藏在故宫博物院。此外还要有金质双喜“如意”一柄。
清代 爱新觉罗·弘历 采芝图轴
纸本墨笔 204x13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绘身着汉族衣冠的青年男子,一手执如意,一手轻扶梅花鹿,神情淡定的样子。在他身旁站有一位提篮荷锄的少年,从其眉清目秀的五官及瓜子脸的面型上看,与青年人的长相有几分相似,而他们的脸型又与弘历登基时的“朝服像”非常接近。根据图中弘历题诗落款“长春居士自题”的“自题”二字推断,此图应当画的是弘历青年和少年时的画像。又由弘历所钤“宝亲王宝”印文而知,此图应该绘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十三年之间,即弘历被雍正皇帝封为“宝亲王”的23至25岁之间,而根据图中梁诗正墨题落款“雍正甲寅”,可进一步确定此图当表现的是弘历23岁或24岁时的画像。
清代 佚名 弘历古装行乐图轴
纸本设色 278.5x206.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清代礼仪制度,清宫新年的私人祭祀,一般都由皇后率众妃嫔执行,在此幅画作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帝后孝贤纯皇后立于祭坛前(据其他画作及相关史料考证,画面中柱子旁边头戴凤冠的女性应为孝贤纯皇后),目光投射在乾隆帝的身上,因此推测其可能绘制于1748年三月前(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孝贤纯皇后病逝于德州回銮途中)。
有意思的是,画面中描绘的乾隆皇帝仿妆唐玄宗,在古代也算是一次Cosplay。
金瓯永固杯
乾隆皇帝左手边站着的孩童手里,捧着一只“金瓯永固杯”,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正月初一举行开笔仪式专门用来盛放屠苏酒的酒杯,是帝王开笔试笔的象征物,金瓯永固象征家法传承、江山永固。
三镶如意
而乾隆皇帝手中握着一柄三镶如意(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对“得一含三”的三镶式如意向来非常喜爱)。
清代 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 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乾隆三年(1738年)
绢本设色 486x37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是由中西画家共同创作的一幅画,擅长人物肖像写实画的郎世宁画乾隆帝像,中国画家沈源、周鲲、丁观鹏等人画小童、房舍、树木。这件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皇权之下有机交融的成功之作,不仅渲染出了皇家岁朝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同时展示出了乾隆帝与诸皇子间融融的亲情。
画中雍正帝手持竹木如意,神情悠然。此画反映清代帝王对如意的偏爱,亦体现如意与宫廷生活的深度融合。
清代 爱新觉罗·弘历 岁朝图轴
纸本设色 51.19x16.0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岁朝”是指一年之初。历来的文人皇帝很喜欢用这样的画祈福平安昌盛,赏赐臣下,恭贺新禧。弘历自己也画有多幅岁朝图。但是这幅“癸未仲春月御笔”却与往常有所不同。画里描绘的器物为乾清宫西暖阁陈设,青铜錞内插木根如意两柄、吉祥草两枝,为其先祖康熙帝旧物,一旁是岁朝图中常绘的柏枝、石榴等祥瑞之物。
这幅工笔设色图的绘画背景令人深思。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回疆地区已处于大清的牢固统治之下。结束了连年征战,时光进入了持续百年的和平时期,这是清朝乾隆以上几任皇帝的努力,并梦想成真。这一年新春,当回部贡果又送到时,乾隆感慨万千,于是重新执笔,重复了三年前他画过的主题一石榴、 苹果和木瓜,这次他对画面做了重新设计,象征着本朝功勋的贡果,被置于圣祖的旧物之畔,这绝非无心为之,乾隆是在用绘画记录下这一辉煌时刻,告慰先祖。同时,《癸未岁朝图》是一幅帝王亲历亲笔的纪功图。
除了画中的如意与如意实物,如意慢慢地开始变成一种吉祥符号被用于各种生活物品中,如笔床、砚台、服饰、建筑、家具、瓷器等中都能看到如意纹。如意也从宫廷中逐渐走向民间,渗入寻常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清代 佚名 竹雕如意纹笔床
长25.4cm,宽约8.6cm,高约3.8cm
竹
台北故宫博物院
笔床,用以置笔。本器作长条几式,四足可以卸装。以半剖的两段竹干,仰放并黏,竹节的膈膜略凹雕以容笔管;一端的竹黄与竹肌刻如意首形凹下,可放置斗笔的斗部。两侧去青的竹皮向外闘接成护边及几式足,并浅勾回纹饰。
清代 佚名 端石灵芝如意砚
清同治至光绪(公元1862-1908年)
石
长16cm,宽11cm,厚1.9cm
广东省博物馆
白线岩石。砚面有鱼脑冻,冻外围有胭脂火捺。砚背有蕉叶白、鸲鹆眼。眼色发黄。刻有铭文:“红晕燕脂,绿凝鸲眼。书蕉叶以成文,染桂香而洒翰。金殿论思,玉堂纂撰,拟片玉于崑山,价倍琼瑶万万。癸巳秋日涤芬居士撰。”
在民间,人们也常常佩戴如意,将其视为一种辟邪避凶、祈求好运的护身符。
清代 佚名 白玉状元及第大如意锁
宽12.7cm
私人收藏
玉锁呈如意云头状,锁栓下镂空,用以系戴,一面雕琢一头戴乌纱帽的状元手持桂花,面露微笑,踏马归来,灵芝花开满地,蝙蝠飞舞空中,一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之情景。另一面矩形开光内减地阳刻“状元及第”四字,周围环绕蝙蝠衔金钱,又蕴含福在眼前之意。玉锁又名“长命锁”,古代为了祈求子嗣吉祥如意、健康成长,有给幼童挂百家锁的习俗,清代广为流传,玉锁常以代表吉祥如意、玉堂富贵的花卉、如意、童子等题材为饰。玉锁作为长命锁的形式之一,不仅表达了父母对晚辈的珍视和希冀,也是官宦富贵之家为子孙准备的必备之物,本件玉锁较之以往常见玉锁不仅体量大,且选材厚实,工艺精湛,特别是以明清之际崇尚功名和高管厚禄的“状元及第”为题材,殊为难得。
金代 佚名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如意头形枕
高13.2cm,长31.0cm,宽22.0cm
陶瓷
北京故宫博物院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
枕面四周以黑彩随枕形勾边,边框内以黑彩题写行草体诗文:“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枕的周壁以黑彩描绘卷草纹。经与窑址调查和发掘所获得的资料对比研究,可以确定这件瓷枕系金代河北磁县观台窑烧造。
清代 佚名 四合如意云肩
Collar with Design of Ruyi-Head Scepters
56.52x53.98cm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云肩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中的一个品类,四合如意云肩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此四合如意云肩由四个如意云头组成,用平绣工艺刺绣山水人物纹样。整个云肩精致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审美造物观。
清代 佚名 蓝提花绸饰如意盘长云肩对襟女褂
105x149cm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此蓝提花绸饰如意盘长云肩对襟女褂为汉族服饰,形制为圆领,对襟,平袖端,袖长及腕,袖口宽大。衣长105厘米,通袖长149厘米,裾首处装饰变体几何状如意云头,寓意吉祥。蓝色万字皮球花纹提花绸为面,钴蓝色素绸为里。领口、门襟处饰黄素缎盘扣5组,缀铜镀金錾花扣5枚。服饰领口、袖口、底摆及两裾边缘镶多条白地盘长蝠蝶纹绦边,最外侧镶白地花蝶纹宽绦边,并用黄素缎绲边。
盘带绣如意盘长纹云肩装饰
袖口接白缎地盘金彩绣凤鸟花卉纹挽袖,肩部饰有盘带绣如意盘长纹云肩装饰,十分华美。
清代 佚名 白缎绣珍禽花卉纹对襟挂穗大坎
105x90.3cm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此大坎以白色素缎为面,上绣各式珍禽花卉纹样,朱红色绸为里,门襟处蓝色素缎盘扣4组,为汉族服饰。衣身边饰由内至外依次为:绿地寿字纹细绦边、蓝素缎细绲边、白缎刺绣宽镶边。不同部位的刺绣镶边纹饰内容各不相同,分别为:领口饰海蓝缎刺绣人物纹镶边;袖口、两裾、底摆及门襟下部饰白缎刺绣花蝶纹宽镶边,并在两裾首及门襟处做如意云头造型;底摆门襟处及开衩处饰挖云蝠蝶纹适合纹样。底摆下方饰五彩流苏挂穗,造型十分华美。服饰整体造型规整大方、面料挺括舒适、配色清新雅致、纹饰内容丰富多彩、装饰风格繁复华丽、夸张醒目,推测为当世的一件戏服。
清代 佚名 黄花梨开窗如意纹方凳
46cmx39cmx50cm
私人收藏
除了服饰中能看到如意的元素,家具中也经常可见如意纹,寓意吉祥。
结语
从搔杖到祥瑞,从宫廷到民间,如意不仅是工艺的结晶,更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祈愿。本次展览通过34件文物,邀请观众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如意”跨越千年的文化生命力。愿每一位观者,怀揣如意,所盼皆成。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林嘉琪 ]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